讀古今文學網 > 酒惡時拈花 > 一場白葡萄酒的頂尖對決 >

一場白葡萄酒的頂尖對決

7月即將遠行,一起再喝點什麼吧。炎炎夏日喝點什麼好?當然是酒啦。那喝點什麼酒好呢?當然是白葡萄酒了!好的白葡萄酒常常遇到,貴的少喝,偶爾也應該奢侈一把!世界盃激戰正酣咱怎麼喝?當然也是捉對廝殺一番了!

一如既往的豪華陣容,八支名酒、十二人的盲品小組。

好,啥都不說,酒、汝前來!

第一場對決:德國 vs A?

守擂者:Egon Muller Riesling 2012。

酒莊:

當我們談起雷司令(Riesling)我們談些什麼?汽油味?甜?不,不。這句話應該是:當我們談起雷司令我們能談些什麼。首先,這是一種白葡萄品種,然後這是用雷司令葡萄釀成的白葡萄酒。品系不同,特性完全不一樣。

介紹雷司令,不能不先談一談德國,而談到德國雷司令,又離不開伊貢穆勒(Egon Muller),他們家的雷司令是德國也是世界的頂峰。就是這麼一回事。

莊主伊貢穆勒四世,其歐洲傳統貴族的靦腆、極度的完美主義、抗拒改變的態度,都讓人讚賞。可不,如果祖上的傳統已夠卓越,何必改變?

我不知道應該把德國雷司令劃歸於最簡單的葡萄酒,還是最矯揉造作的葡萄酒。它的偉大特質不變的標誌就是單純自然。好吧,無論如何從這酒開始。

品酒筆記:

第一支:香氣濃一些,清爽乾淨,果味很好;酒體中度,酸度亦好,餘味稍帶苦感。

第二支:香氣弱一些,有類似汽油、熱帶水果等典型香氣;酒體輕薄,酸甜清晰,風輕雲淡,回味很好。

綜述:

第一支:嚴肅;中規中矩;酸度不錯,帶油脂感。「有雷司令的特點麼?」「當然有!絕對是雷司令啊。」

第二支:調皮;「『調』字怎麼寫?哦,你說調情我不就會了麼。」非常典型的德國雷司令,讓人喜歡的酒。「我覺得它有些不湯不水的,名門望族出的平庸子弟。」

大家覺得哪款品質好一些?或者更喜歡哪款?

結果:盲品小組投給第一款的有5票,投給第二款的也是5票。

揭曉:

第一支:寧夏迦南美地雷司令2013。

第二支:Egon Muller Riesling 2012。

酒莊:

中國葡萄酒有著「一個很長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相對短的歷史」。顯而易見的情形是:這些年酒廠的建立過程中我們錯過了一些東西,口味、品質都有缺失,直到近年人們才開始正視作為釀酒人本應該有的重要品質:誠懇地種葡萄,誠實地用葡萄來釀葡萄酒。

這只不過是一個夢想:去擁有一個酒莊,早晨起來,去田里拔拔草、剪剪枝,看著葡萄開花、結果,親手參與收成、釀造,每天都把耳朵貼近橡木桶聽發酵的聲音……沒人瞭解真要去實現這個夢想需要多大的勇氣,她卻做到了:迦南美地酒莊莊主王方。

放棄在德國十餘年的生活,聘請釀酒師,回鄉種地釀酒,只因思念故鄉的山水,只為了繼承並發揚父輩的事業。

寧夏真的適合種葡萄、釀酒麼?外國友人不敢相信她的選擇,追蹤而至賀蘭山下,結果給了她一個外號:「Crazy Fang」。

那麼,她的這支酒到底如何?

是一款很成功的白葡萄酒吧,在釀造上可以說沒有一點兒錯誤。怡人的酸度如同漫遊的岩羊,準確而迅捷地來去;壓搾時帶入了一些葡萄梗,給出的微微的苦拓展了餘味的寬度,這很好,爽利明快,不粘不滯,洋溢著勇氣、理智、青春。

唯有葡萄苗木的來源問題,雷司令葡萄品系繁多,如果以根正苗紅的「伊貢穆勒」為標準,這一款酒確實讓人感覺是非典型的雷司令,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一款典型好喝的白葡萄酒。

這是一款乾淨的酒,難道還不足夠麼?

回頭再看德國酒王入門級別的雷司令,想想它的售價,則確實膚淺,沒有什麼在深處。

第二場對決:新西蘭 vs B?

守擂者:Cloudy Bay Te Koko 2011。

酒廠:

「雲霧之灣」(Cloudy Bay)酒廠,創立於1985年,位於新西蘭南島北端Marlborough,後被酩悅軒尼詩葡萄酒集團(Moet Hennessy Wine Estates)收歸旗下。

「Te Koko」是釀酒團隊好奇心引發的產物,把長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放進法國橡木桶內,加入天然酵母發酵熟成18個月,裝瓶之後再瓶儲18個月,才推向市場。這是霞多麗(Chardonnay)而非長相思慣常的釀造方式。

是「雲霧之灣」酒廠首先為新西蘭酒打響了名聲,贏得了聲譽。

攻擂者誰?

大家覺得呢?

品酒筆記:

第一支:從香氣的暗示可知葡萄品種明顯是霞多麗;酒體敦厚紮實,酸度很好,有結構,風味迷人。

第二支:長相思的草本植物、番石榴、百香果等典型氣息明明白白地表達自己,無容好奇立足人們立刻就能猜到;香氣和口感皆使人體會到橡木桶的影響,也能感受到其具有一定的複雜度。

整體而言兩款酒品質都不錯。

喜歡程度:十二人的盲品小組6票對6票。

揭曉:

第一支:Domaine Albert Boillot Bourgogne Chardonnay 2011。

第二支:Cloudy Bay Te Koko 2011。

酒莊:

Domaine Albert Boillot成立於17世紀,現由Louis and Raymond Boillot兩表兄弟共同擁有,位於勃艮第最漂亮的村莊沃爾內(Volnay)。酒莊歷史值得特書的一筆是在19世紀,他們的高曾祖父曾經和巴斯德(Louis Pasteur)一起做過關於葡萄酒釀造問題的研究。

酒莊雖然沒有特級田,但是在沃爾內和玻瑪(Pommard)卻擁有不錯的一級田,特別是位於沃爾內村口的一級葡萄田Clos de la Chapelle,以一路之隔的14世紀小教堂為名,說明它是由修道院的修士們開墾出來並流傳至今的。

平均樹齡不少於30年,葡萄是在極佳的環境中成長並以酚類物質的成熟為標準,實行人手採摘,在維持著極度調和的狀態下,培育出來高雅並極具明亮性的葡萄酒。

釀造完成之後會在橡木桶陳釀13個月才裝瓶,其中30%為新桶。酒莊生產紅、白、氣泡酒,年產量兩萬瓶左右,多賣給世界各地的私人客戶。

2007年采收季去的時候,莊主帶我們看完玻瑪的葡萄園,然後從田間小路上到沃爾內後面的山上,前面廣闊肅穆的平原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輕霧之中。沃爾內周邊的山丘即便在深秋仍顯得那麼小巧玲瓏、和緩柔美,這裡出產的酒也有一種奇特而獨有的靦腆。

綜述:

第一支:讓大家吃驚的是,這僅是一款勃艮第大區級別的酒,無論精細度還是圓潤度,這酒都更勝一籌,而且更便宜;幾乎沒人不喜歡這酒。

第二支:香氣保持了長相思的清晰和來自百草園的清新,也極優雅;只是橡木桶使用的效果仍然能感覺到有勉強處,口感結構有些不勻稱;有人不喜歡,有人更喜歡。

第三場對決:夏布利 vs C?

守擂者: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酒園:

夏布利特級園(Chablis Grand Cru),只佔一個AOC名額,分為七塊田,各自命名。風土的劃分與勃艮第大多數葡萄田一樣,可追溯至遙遠年代西多士教士對土壤的精微辨別。

當然,凡事必有例外,其中Les Preuses和Vaudesir兩塊田的相鄰處,各有一部分為同一擁有者,合共2.4公頃,名曰「La Moutonne」,雖未得到法國法定產區名稱管理局的完全認可,但依然作為「Grand Cru」標注在酒標上。現由勃艮第大酒商Albert Bichot家族負責經營。

「La Moutonne」,自從被《神之水滴》黃袍加身,尊為「夏布利的羅馬尼·康帝」之後,你認不認都好,大把人跪拜。

夏布利的土壤屬石灰質,形成於侏羅紀時期,原為生長著牡蠣、海螺、貝殼等豐饒物種的海床,後隨地殼運動升為陸地,特別是特級園區多是這類化石,從而造就了夏布利獨特的風土,帶給酒以燧石和礦物的風味。

攻擂者誰?

找員女將出馬!(猜猜看?)任其稱王,還是掃他下馬,吾將拭目以待。

品酒筆記:

第一支:香氣有橡木桶釀製的霞多麗的典型特質,果味和桶味契合得很好,自然不做作;口感上的油脂感增加了圓潤度,酸度亦極好,並不尖銳,卻隱隱透露出一絲鋼鐵般的冷峻凝重;複雜度不突出,質感精細度達到一級以上,回味愉悅舒暢。

第二支:甫入杯有股奇怪的酸餿味,充滿迷惑,值得期待麼?還真值得,在杯中久了香氣開始改變,花香、果味層出,不愉悅的氣味程度降低,轉向礦石、土壤、蘑菇的氣味,是酒中所謂的礦物味的前身麼?有意思,有變化,有驚異處的酒。精細度很好,但酒體沒達到特級甚至一級的厚度。

綜述:

第一支:香氣、口感都是很好的一款帶「酒腳」發酵風格的勃艮第霞多麗,四平八穩,但沒有驚喜處。

第二支:香氣多變,酒體亦越來越玲瓏細緻,只是格局嫌小。

迫不及待地揭曉:

第一支: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第二支:Leroy Marsannay 2009。

不是這樣啊,吃驚!

先入為主確實會給事物判斷帶來歧點。「Moutonne」的酒曾經帶給過我那種「酸餿味」的印象,所以一開始我就把第二支當作是它了,而以為第一支是「Leroy」。

就像被蒙著眼帶進熟悉的房子,我們以為很熟悉傢俱的擺設,其實位置都調換過了……這讓我的品嚐和判斷出現了紊亂。

趕緊讓人取過兩酒來,從瓶子裡再各倒剩下的酒入杯,沒有倒錯酒,確實就是這樣。第一支是特級田,第二支帶來了驚喜。

12人的盲品小組之喜歡程度:第一支3票對第二支9票。

真不愧是Leroy!其酒凌厲如疾如風如閃如電,直指愛好者之心,勇奪三軍之帥啊!

難道我錯誤的暗示影響了大家?在揭曉前盲品的討論環節,雖然從香氣和口感的變化來說我也喜歡第二支,而從葡萄酒品質判斷的重要指標精細度而言,兩酒不相伯仲,但是,葡萄酒的酒體自有淺深厚薄之別,酒體的厚度第一支是超過第二支的。我是基於這一點最後把票投給了第一支。對葡萄酒而言,我喜歡的基礎是品質。

雖然我誤以為第一支是「Leroy」,甚至暗暗地還掙扎過,揭曉之後大家可能會笑:我竟然喝不出特級園來,而把票投給了村莊級。

盲品需要我們不加入任何傾向性、功利性、價值判斷,只關注事實和感官印象。這一次的經驗再次證明,盲品時的先入為主真是作繭自縛啊;也再次帶給我深深地感悟,從此不再做那個糾結的人。

酒品:

Marsannay是最近Dijon市的一個村鎮級AOC產區,區內並無一級田(Premier Cru)和特級田(Grand Cru),曾經主力釀製以Bourgogne冠名的廉價桃紅酒(Rose),近些年才轉向追求品質,出現了許多讓人驚訝的紅、白酒。

土壤主要是石灰岩石,混雜含有黃土、黏土、碎石的地段,成為這一產區微氣候的重要組分。

主角是Lalu Bize-Leroy女士,又是一個被葡萄酒愛好者封神的人物,自幼就具有的品酒天賦、對葡萄田付出的讓人詫異的愛、釀酒方面的天才、生物動力法的先行者、所釀葡萄酒賣出的超高價格以及讓人嫉妒的數量等等,與酒有情,於人多忤,都讓她成為葡萄酒圈裡最富爭議的人。

「在所有的名聲,哪怕是最當之無愧的名聲當中,都有數不清的小秘密。」(波德萊爾)

其實這些都應該與我們無關,我們關心的只應該是她裝在瓶子裡的酒、只應該是倒進杯子的驚訝,而她每每真的都能做到,無論是她自己擁有的園、租借別人的田、收購別人的葡萄再加工……她都能釀出超出葡萄園本身級別的酒,高人一等,真的如此,沒有一位釀酒師在其產品中比拉魯女士更出色地顯露自己。

第四場對決:魯瓦爾河谷 vs D?

守擂者:Domaine Didier Dagueneau Buisson Renard 2011。

莊主:

魯瓦爾河谷的Didier Dagueneau被外面的世界稱作「鬼才釀酒師」,在當地卻是離經叛道的存在,從他把門口的小徑命名為「切·格瓦拉大道」可見一斑。

一臉大鬍子的他曾是賽車手,經歷過幾次嚴重的車禍不得不解甲歸田,回家鄉創立了自己的酒莊。不羈的個性決定了他一定不會遵循本地的釀酒傳統,而是取諸外,成為勃艮第「釀造之神」Henri Jayer的忠實擁護者,信奉「自然動力」的釀酒理念以及用小橡木桶來發酵和陳年的手法,然後標個嚇壞鄰居的價錢,並且還真有外國人排隊來買。這在當時的魯瓦爾河谷產區都是叛逆的行徑。

這也是為Henri Jayer爭光的人之一,當然,也不是誰都高興把名字和「神」聯繫在一起的。

2006年,Didier被英國葡萄酒雜誌《Decanter》奉為「全球十大白葡萄酒釀酒師」。2008年采收季前,他因滑翔機飛行出意外,英年早逝。酒莊現由他的一雙兒女繼承、管理,並延續著名聲。

他不願意跟著父輩走,在保守的鄉下自己闖出了一條路,現在,他的兒女卻只能跟隨他。

面對此酒,如何排兵佈陣?

「張飛張翼德在此,誰與俺一戰!哇卡卡!」這個……這個,恐怕得群毆,單打獨鬥沒人是張飛對手!

那就讓我們快快舉起酒杯,因為他的酒早早就激起了好奇心——

品酒筆記:

第一支:香氣很好,橡木桶的使用大膽而適度,雖然掩蓋了果味,但也無妨,大家會說:「因為現在年輕麼,過幾年就好了,證明有陳年能力。」口感強烈,甜、酸、餘味等酒體要素如同「清晰地按音節發音」般顯現出來,慢慢地次第出現;有結構、有層次、有稜有角,也表現出複雜感以及強壯的品性;餘味悠長。

第二支:香氣優雅,緊湊,果味與桶相處良好,平和柔順;口感圓潤而有彈性,有張力,自外而內,予人一種溫暖的錯覺。「是的,沒錯,冰冰的白葡萄酒卻給人溫暖感。」質感細膩緊致,味覺、口感要素彷彿球狀的存在;餘味清遠蕭散。果是:藏勁於圓,斯乃得之。

兩款都是品酒師們口中的「大酒」。

好吧,答案揭曉:

第一支是:Domaine Didier Dagueneau Buisson Renard 2011。

第二支是:Chateau de Fonsalette Cotes du Rhone Blanc 2005。

酒款:

此酒乃羅納河谷名莊Chateau Rayas旗下的品牌。葡萄品種以白歌海娜(Grenache Blanc)為主,約占80%,輔以小比例的Clairette和Marsanne。

Grenache Blanc:出身於白歌海娜,是羅納河谷、魯西榮(Roussillon)以及西班牙的重要釀酒品種。特點是高酒精和低酸度,酒體軟弱,香氣以柑橘或草本植物的香為主。

Clairette:屬於低酸度、容易氧化、不耐久藏的品種,常用來調和別的品種。多種植在普羅旺斯(Provence)、羅納河谷和朗格多克(Languedoc)。

Marsanne:是艾美塔基(Hermitage)白葡萄酒的混釀原料之一,容易生長,相對晚熟,酒的酸度一般,但香氣豐富,有桃子和柑橘等水果的氣味,還有忍冬、山楂花、茉莉花等花香。

綜述:

第一支:香氣和口感也呈現出長相思的典型性,卻無Cloudy Bay Te Koko那種牽強造作。在這酒面前我們發現:「這是另一回事了,長相思該不該這樣釀?」總挑起這樣的問題完全是錯誤的。品種沒關係,是否用桶也沒關係,會否用桶、會否釀造、了不瞭解葡萄酒的本質才是基礎。

第二支:這酒有一種特殊的風致,面對第一支酒的衝擊力,它以高雅的品質和巧妙的質感取勝。讓人覺得盲品喝出葡萄品種真的那麼重要麼?它品質的好壞大家都感受到了,那麼舒服,那麼有深度,那麼讓人喜歡。在這酒裡大家都喝到了各種卓越的東西,美妙的甜、迷人的酸、溫情脈脈。誰都知道這是一款好酒,一款非常好的白葡萄酒,止於此,可否?非要回答用的是什麼品種麼?

Didier,在他的酒中,他的形象極其強烈地呈現出來。可是,第二支酒,誰是釀酒師?我們並不關心。在這場虛無中的劍術比拚裡,無名戰勝了有名。

不言自明的東西是無趣的。很多釀酒師沒有自己的趣味,而有些酒其實根本不需要釀酒師的趣味,就像這酒向我們證明的,葡萄是自足的。

盲品重要的是不要有預先觀念,也不要預設立場。一揭曉答案:「哎呀!我以為……」對,經常就是預先的自以為是,帶我們偏離了軌道。所以不要急躁。

無論什麼樣的盲品,形式多麼隨性,都具有正面的意義,只要尺度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