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4:需求與恐慌 > 土豆「主糧化」戰略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

土豆「主糧化」戰略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2015年年初,農業部稱我國將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推進把土豆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未來土豆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這一消息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土豆主糧化,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呢?

傳統上,我國是把土豆作為蔬菜。不過在營養組成上,土豆跟大米、小麥更加接近,而跟其他的蔬菜相差較遠。從生產角度,作為主糧的大米、小麥和玉米產量高、易保存,作為食物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營養方面,它們都能高效地提供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米和白面,加工方便、易於消化,對於解決「吃飽」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吃飽」,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味成了我們的追求。很多糧食——比如玉米,吃的越來越少,更多作為飼料轉化為肉、蛋、奶。這種轉化滿足了人們更高的追求,付出的代價是糧食的利用率降低,所以糧食需求增加。此外,人口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糧食。「糧食安全」——即如何保證人們有充足的糧食供應,就成了全球性的問題。

土豆也是一種高產、適應性廣的農作物。大米、小麥和玉米提供的營養成分,它都能提供,甚至更為優越。比如現在許多人的食譜中熱量過高,膳食纖維不足,而土豆澱粉中有一部分抗性澱粉,難以被消化吸收,也就比精米白面更加健康。另外,這些食物中的固體含量中都有10%左右的蛋白質,雖然含量不算高,但作為主食食用量大,也就還是相當可觀。大米和小麥的蛋白質在氨基酸組成上與人體需求相差較大,而土豆蛋白的氨基酸組成就要好得多,可以作為「優質蛋白」的來源。此外,土豆中含有相當多的維生素C、鉀和幾種B族維生素。

近年來,大米的鎘、砷等污染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方面有環境污染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與水稻本身的植物特性有關。雖然控制污染、加強檢測監管是主要的解決途徑,但對於個人來說,增加食物多樣性、減少對單一食物的依賴,自己能夠把握的積極舉動。用土豆代替部分大米麵粉,可以降低這些污染物超標的風險。

當然,不管是國家戰略還是營養優勢,都只具有理論意義。是否把土豆作為主糧,還是取決於個人選擇——國家把它作為主糧,也不能要求每個人必須吃;不把它作為主糧,也不能阻止任何人天天吃。所謂的「主糧化」,制定「戰略」並不難,通過什麼樣的「戰術」讓人們增加食用量,才是成敗的關鍵。

農業部的戰術是「推進把土豆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這當然是一個努力的方向。不過,「主糧」的核心應該是大家的食用量增加,不一定非得是通過日常「主食」的方式。把土豆做成饅頭、麵條或者米粉,經過一定的技術攻關或許可以實現,但它們必然跟通常的饅頭、麵條和米粉還是不一樣的,人們能否接受也未然可知。相對而言,積極促進土豆的深加工可能還要容易一些。社會的發展使得加工食品的日常消費量越來越大,而通過深加工把土豆分解成澱粉、蛋白,並經過適當的改性,讓它們可以應用到各種加工食品中,也是不可小視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