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怎樣給孩子讀歷史(之三) >

怎樣給孩子讀歷史(之三)

塑造孩子積極的歷史觀

和讀其他書一樣,讀歷史也應讀議結合。

哲哲曾問我:「爸爸,時間都過去那麼久了,你說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我告訴他:「因為有史官記載,他們被稱為記注官或史官。如果你是皇帝,你的一言一行會有專門的人記錄。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就是幹這一行的,就是寫了《史記》的那個人。後人根據這些記錄,就知道了以前朝代的人和事,瞭解發明創造和文化習俗。」

「哦,我明白了,這就像《海賊王》裡的航海日誌。」我誇獎哲哲善於聯想的同時,又給他出了一題:「那你覺得史書上說的都是對的嗎?」小傢伙歪頭想了想,說:「也不一定吧。」我表揚他說得對,又接著上課:「史書裡的內容的確不完全是對的。即便寫的都是事實,但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也可能出現偏差。再說,有的皇帝不喜歡別人說壞話,會對史官說,這個不能寫啊,那個少說一點兒,結果造成記錄不那麼客觀。」

「儘管像名偵探柯南裡說的『真相只有一個』,真實的歷史早已淹沒在時間的灰燼之中,沒有人能分毫不差地還原歷史的真相。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從多種角度,借助不同人的敘述,盡量還原當時的情形,這樣能比較公平地評價歷史中的人與事,《三國演義》就是根據當時的史料創作的小說。其實啊,看歷史學歷史,跟現實中的學習一樣,重要的是不偏信盲從,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通過搜尋蛛絲馬跡得出自己的結論。」我的話哲哲似懂非懂,也許以後他會明白我的意思。

之所以給哲哲講這些,是因為讀歷史學歷史,不是死記硬背一些重要年代和歷史事件,就像唐太宗的那句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好玩在於,透過過去的人與事,我們可以發現某些規律,獲得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最終內化為人文素養,學會更好地為人處世。歷史的價值也在於以史為鑒,為今所用。

而且,歷史遠不是一門死的知識,抑或多麼高深的學問。給孩子讀歷史時,不必糾結於孩子記住了多少史實,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引導孩子發現歷史中無處不在的聯繫,樹立一種積極的歷史觀。例如,講到東漢末年的宗教問題,書中寫道,東漢末年出現的道教和基督教有點類似,都提倡「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哲哲一聽來勁了:「爸爸,這樣不行吧。你說好人和壞人怎麼判斷呢?你看啊,灰姑娘的後媽在她面前是壞人,但在親生女兒面前她就是好人。」

哲哲的話讓我很高興,也引發我深思: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一段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斷期,但過了這個階段還要往高一層次引導,這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辯證思維。讀歷史就是培養辯證思維最好的途徑。而且,歷史書記載的內容不一定都對,抱著懷疑的眼光,培養去偽存真的能力,塑造敢於質疑的品質,也是讀歷史的目的之一。遇到懷疑的內容,去查一查其他史料,抑或動手做一做實驗,都是一種難得的學習方式。

比較諷刺的是,歷史教科書中這種思維的滲透相當少,傳統的歷史教學過於注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更關注細枝末節的東西,在思維方式上也多是二元對立的。一提到那些有名的歷史人物,如劉邦、漢武帝,習慣地將他們歸於好人,項羽、曹操則歸於壞人之列。而讀歷史,應該讀出的是人與事的複雜性與必然性,引導孩子多以思辨的角度、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對歷史更是對自己、對當今時代有個準確的認識和把握。

例如,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固然讓人佩服,但他不喜讀書,好交朋友,不似曹操,更似劉備;其火燒阿房宮,縱容手下在咸陽燒殺擄掠,亦不可寬恕。武則天在某些電視劇裡被描述成殘暴專斷、大興土木的女皇帝,但她善於治國、知人善任、復興佛教文化,為開元之治打下良好基礎的歷史功績同樣不能輕易抹殺。

某些人物也許消失在歷史之中,某些史實也許會被人遺忘,但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嚮往美好,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這也是讀歷史時最該引導兒童去感知、理解和銘記於心的。一本好的兒童史書,能喚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也能使其咂摸出歷史的味道,背後的價值則是塑造一種積極而科學的歷史觀。從那些鮮活的歷史人物身上,孩子會看到自己,也會逐漸明白,歷史的最大作用是讓人放眼未來,珍惜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