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 > 把一個結論改頭換面包裝成另一個結論 >

把一個結論改頭換面包裝成另一個結論

有些數據確實能證明一件事,而持論者往往宣稱這些數據證明了另一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這時候他們往往在欺騙我們。這些數據壓根兒就證明不了它們用來證明的一切!我們有兩種策略可以幫你找出這類欺騙。

一個策略就是對持論者提供的數據視而不見,然後問自己:「什麼樣的統計數據作為證據在證明他的結論方面會有幫助?」然後,將「所需」的數據和所給出的數據進行比較。如果兩者之間難以吻合,你可能就發現了一個數據上的欺騙。下面的例子為你提供一個機會來應用這種策略。

有種新的減肥藥「肥脂畏」(Fatsaway)在幫助肥胖人士減肥方面卓有成效。在臨床試驗中,服用此藥的100例人員當中僅有6例報告有藥物副作用。生產這種藥物的公司說:「94%的人服用『肥脂畏』之後有了顯著的積極效果,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說,我們的藥物是市場上療效最為顯著的減肥類藥品之一。」

生產這種藥物的公司怎樣才能證明其結論——「肥脂畏」作為一種減肥藥物能夠達到94%的療效?難道它不應該做一項研究,看多少人服用此藥以後體重有所減輕,看這些人體重到底減輕了多少?相反,這家醫藥公司呈報的數據卻是關於副作用出現的頻率,他們假定,如果這藥物沒有出現副作用,那麼它幫助人們減肥就會效果明顯。這家公司證明了一件事(相對較少的人服用此藥以後報告說有副作用),卻拿它作為另一件事的結論(「肥脂畏」幫助人們減肥效果顯著)。從這個例子當中得到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我們要加倍注意統計數據的措辭和結論的措辭,看看二者是不是指的同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作者或演說者就很可能是在用數據說謊。

知道什麼樣的數據證據應該用於支持一個結論是很難的。因此,另一個策略就是不急於去看作者的結論而是先非常細心地檢查作者的數據,然後問自己:「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什麼合適的結論?」然後拿你的結論和作者的結論相比較。用這個策略來檢驗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大約半數的美國人欺騙了自己的另一半。研究人員最近在一家購物中心採訪了很多人。在接受採訪的75人中,有36人坦承他們有朋友曾承認欺騙過自己的約會對象。

你有沒有質疑這個例子一開始得出的結論?大約一半人在某個特定地點承認自己有朋友告訴過自己他們在和他人約會或交往過程中至少有過一次的欺騙行為。你有沒有看出數據所證明的東西和作者的結論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如果你看出來了,那你就發現了這位作者是如何利用數據來進行撒謊欺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