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竭盡所能地找出並消除掉有歧義的地方以後,如果你對某些關鍵想法的準確含義還是拿不準,那又該怎麼辦呢?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合理步驟呢?任何一個理由如何其中包含了歧義,讓我們無法判斷能否接受這個理由,那我們建議你乾脆忽略它。作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生,你有責任提出各種問題來消除歧義。但你的責任到此為止。作者和演說者才是努力要說服你接受某些觀點的人。身為說客,他有責任回答你對可能存在的歧義的各種關心。
你沒有義務來評價那些不明確的想法或選擇。如果有朋友告訴你應該選修某一門課程,因為這門課確實「與眾不同」,但是他卻不能告訴你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那你就沒有依據來同意或是不同意這個建議。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幅清晰的說理論證的畫面,那他就沒有權力強迫你相信他。
這裡再提供最後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歧義的力量。想想這場最後的法庭較量所牽涉的億萬美元。世貿中心一個租戶簽訂的保單裡包括了「每一樁事故」的承保範圍限制。「9·11」事件以後,這個租戶要求保險公司賠付高達千百億美元,給在「9·11」災難中身亡的每一位員工尚活著的家人。他對「每一樁事故」的理解是在這樁事故中死亡的每個人。而保險公司則回答說只發生了一樁事故,就是世貿中心大災難,而這份保單包含了一條「每樁事故最高賠付35億美元」的保險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