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 後記 讀書使人成長 >

後記 讀書使人成長

是否心懷「賢者森林」

年輕人不喜歡被人說教。一旦被觀念不同的人說「你現在這樣可不行」,他們就會立刻堵住耳朵,拚命保護當前的自己,除了與周圍同樣性質的人接觸以外,斷絕任何外界往來。

毋庸多言,這種傾向當然是相當危險的。長此以往,不僅會妨礙正常交流,精神上也很難成長。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書讀得不夠。他們沒有向身為外人的作者開放心靈、許其侵入並長駐的經驗,所以無法擺脫唯我獨尊的心態。

大學的存在,正是為了讓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洗禮,通過讀書瞭解到其他偉人的存在,即使偶見逆耳之言,仍能繼續吸取精華。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偉人就會成為自己的夥伴。

如此一本本地積累,終將在內心形成由其他人組成的鬱鬱蔥蔥的「森林」。 這個世界對「大人」的定義標準,正是擁有這種心境的人。

我同別人交談,就能大致看出對方讀過多少書,心裡有著怎樣的「森林」。不單是我,企業招聘的面試官也一樣。且不論應聘者是否懂得專業的理論知識,單看講話水平和詞彙多寡,就能判定其是否作假。如果應聘者向他人開放心靈的容許度、對他人的理解能力、對狀況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我想企業是不會樂意錄用的。

當然,讀書的價值不光體現在這樣的實踐部分。對於「人為何而活」這種本質問題,書也準備了極充實的答案。換言之,當你自覺即將陷入恐慌不安或虛無主義的時候,書能為你照亮出路。

至於具體方法,因作者而異。有人通過文學來講述,也有人從科學的角度加以引導。以文學為例,它幾乎從不會描述普通意義上的成功者的人生,往往是從旁觀者的角度敘述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人生,聚焦於無關成敗的部分,闡述其價值所在,或是向我們展示如流星般璀璨的短暫人生。

若能以這樣的視角觀察世界和人生,我們就能擁有充實豐盈的心境。

不讀書不成人

所以我認為「不讀書不成人」,尤其是對學生,我時常告誡他們,不是「讀書比較好」,而是「不讀書不行」。

可是,少有成年人會態度堅決地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也很不滿。不知是否因為成年人本身就不讀書,還是讀過書卻沒有自信或並不重視的緣故,也有可能是想避免對孩子說重話,從而保全自己的地位。

我還經常聽見有人說,「如果想查信息,上網比讀書更容易,也更方便。」還有人堂而皇之地聲稱:「書只會礙事」「都什麼年代了還看書」。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其實在年輕時明明讀過很多書,才打下了不錯的基礎,如今卻貪圖安逸,隨波逐流,忘記了書的恩惠,甚至反過來恩將仇報。

至少在我看來,不讀書是無法培養思考力的。毫不誇張地說,不讀書的人生不叫人生。讀過很多書的人,想必會在這一點上深有同感吧。既然如此,我們把讀書的喜悅傳達給那些沒讀過很多書的人,以及不瞭解將書中內容融為自身血肉這一過程的人,難道不是應盡的責任嗎?

哲學家叔本華曾嚴厲地批評安逸的讀書:「讀書是讓別人思考。」然而,這句話也是以自身必須讀書為大前提的。在其著作《關於讀書》中,還有「作品是作者精神的精華」的論述。他還指出,古典作品具有平撫心靈的力量。

古希臘、羅馬的文學作品,是最好的精神清涼劑。哪怕只讀半個鐘頭,精神也會即刻變得舒爽放鬆,心靈也會受到洗禮,變得澄澈而振奮,就如同冰涼的山泉水能讓旅人迅速恢復精力。

「讀書的人生」是不斷前進的人生。

遇見好書後的喜悅,會持續激勵我們。

讀書的人肯定會覺得:「讀過這本書的現在的人生,與沒讀過這本書的以前的人生,確實不一樣。」

「永遠心懷賢者森林」——請以這句話作為口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