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6.2 負仰視反應 >

6.2 負仰視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負仰視反應,可知對方愧疚、難過、無力感,出現弱勢心態。

與抬頭的自我拔高相反,低頭表示讓自己低於對方,常用於表示禮貌、謙遜以及服從,包括誠心服從和委屈的服從。在應激反應下,如果出現不經意的低頭,則可以判斷出內心的服從,不論嘴上是否認同。之前的對抗越激烈,這個反應的意義越明顯。

6.2.1 低頭+脊柱彎曲

低頭表示降低自我定位,軀幹彎曲表示承受和自我保護,可用於判定其想要表達的情緒及程度,以及真假之分。如圖6-7、圖6-8和圖6-9。

圖6-7

圖6-8

圖6-9

如果低頭的同時,脊柱保持直立狀態,則多為表達服從的社交行為。 行為人如果不是常年訓練嚴格的紀律部隊成員,那麼這個只有低頭的動作和口頭表達的認同與服從,是在「說謊」,因為它與行為人的真實認知相違背。

如果低頭的同時,脊柱是適當彎曲的,但還沒有呈現為腰椎的彎曲,且身體的其他部分沒有刻意用力和冗余表達,那麼就可以判定當事人沒有對抗的心態,誠意認可。 如圖6-8。在現代社會,站姿時如果交流的一方低頭的時候脊柱呈彎曲狀,則可以說明當事人完全認同彼此之間的差異,或者因無力反抗所接受的信息而放棄堅持。比如,學生犯了錯誤,如果心懷愧疚的話,就會出現圖6-8中的反應;但如果心裡是不服氣的,則可能用圖6-7這樣的姿態來表示內心的反抗。

如果低頭的同時,腰椎出現同步明顯彎曲,導致軀幹大幅彎曲,說明刺激源力度非常強。 在極其害怕的時候,人會採用這種大幅的軀幹彎曲來進行自我保護,但同時一定會配合四肢的彎曲和包圍隔斷,也就是我們在「凍結反應」中討論過的「縮」的動作趨勢。

這個動作極易摻假。 在人表達諂媚或者卑微的時候,常常配合這樣的姿態,但除了低頭和脊柱大幅彎曲之外,身體的其他部分都是有控制的,再加上清晰的語言表達,如「您能來指導工作是我的榮幸」「您看得上是她的福氣」「您千萬別見怪,息怒,息怒」等,這些都屬於摻雜了利益動機的社交表達,不能當真,因為背後可能隱藏了一顆極為複雜的心。

更需要注意的是,低頭+腰椎彎曲也是普遍取得共識的道歉行為規範。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公眾人物出面道歉,而道歉的最基本方式除了說之外,還有鞠躬。如圖6-10、圖6-11、圖6-12所示。鞠躬是現代社會的禮儀規則之一,大家都會使用,某種程度上講,是完全刻意培養出來的行為。尤其是,在醞釀和準備了很久之後,才在公開場合露面並致歉,鞠躬的程度不能作為判斷其心理狀態的依據。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後,不經意的身體姿態變化。

圖6-10 豐田總裁豐田章男2010年3月就豐田汽車大規模召回道歉

圖6-11 某台灣女藝人就不當言論道歉

圖6-12 日本女藝人酒井法子就吸毒事件向公眾道歉

這些道歉的表現,取得比較好的公眾認同和輿論接受,因為他們的形態動用了腰椎彎曲,完全表達了當事人的愧疚。如果用挺直脊柱的方式來道歉,就會廣受質疑甚至詬病。

也許你會問,雖然道歉的標準動作是經典社交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或者培訓而做出的,怎麼能拿來作為情緒行為的例證呢?

如果你的心中有了這樣的疑惑,恭喜你!這說明你已經把「社交行為」和「生理行為」以及「情緒行為」的區別牢牢記在心裡,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專業領域中。

針對你所提出的質疑,我要再提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社交禮節是怎麼樣約定俗成的呢?為什麼整個社會不論中外古今,都會將這樣的相同姿態作為道歉的共同規則?有沒有人用仰視姿態來道歉呢?

如果使用仰視姿態來道歉,無論語言多麼誠懇合理,也會讓人覺得傲慢無禮,內心根本就沒有愧疚,不是來誠懇道歉的。這正是仰視反應可以判斷他人心態的原理。所以,當人處於弱勢心態的時候,一定會採用彎曲軀幹、頭面向下的姿態來進行表達。

可以想像一個場景,當你在路上行走,無意之中將一位耄耋老人撞了個趔趄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姿態?一定是做出小幅度的彎腰低頭來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攙扶動作,同時嘴裡會表達「對不起」等愧疚語言。

道歉肯定是社交表達,尤其是面對公眾和媒體的道歉,屬於典型的「單向表達」,我們無從根據這些表現來判斷其內心的真實狀態。一個用心的道歉表演,可能經過很多提前的準備,來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歉意,其目標很有可能不是認錯,而是保住公眾認同和相關利益。至少要有提問的機會,因為有了實施刺激源的機會,才有可能獲得應激反應。

但是,人類社會的道歉動作共識中,所有道歉都把放低姿態作為規定動作,正是因為長久以來放低姿態的動作是真正心懷愧疚的人會自然做出的反應,社會才會約定俗成地從這些自然而然的現象中抽取出規律,而這些規律必定要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

6.2.2 高低定位的變形——酒文化

在中國的酒文化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酒桌上,尤其是席間人物身份有高低之分的時候,身份低的人通常會與身份高的人的酒杯中下部碰杯,身份高的人也很坦然,心照不宣地接受這種身份的定位行為。雙方之間的差異越大,杯口之間的高低差距也就越大。如果雙方很客氣,還可能出現兩個人較著勁往下放酒杯,頗有不爭個誰更低出來,就誓不碰杯的氣勢。

這是前面所講述的高低定位的變形形態,也是仰視反應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