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5 家庭系統: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 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

5 家庭系統:家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謀 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焦慮背後,都隱藏著一種失落。

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去女兒的幼兒園參觀。

那時候女兒還沒上幼兒園,只是家長去報名,熟悉環境。我心想這就是女兒未來要待著的地方,就把教室仔細地看了一遍。看他們怎麼上課的,在哪裡吃飯,看他們睡覺的小床,連洗手間都看了看。莫名覺得有點兒難過。

我記得的一個細節是,架子上擺著一排一排小碗和小水杯,每一個上面貼著標籤,寫著小朋友的名字。孩子們不識字,這些標籤顯然是老師分發餐具用的。我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場景:到了喝牛奶的時間,小朋友們排排坐好,老師把牛奶端到每一個人面前。我女兒就在他們中間,捧著杯子咕嘟咕嘟地喝。

現在呢,說不出那種感覺。但當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或許是矯情,但當時的確想過:「她那麼小,一個人怎麼適應外面的世界啊!」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孩子要離開我了。

說矯情也是真的,因為又不是沒有離開過,從前也是要上班的嘛。但是換個角度想,從前上班,孩子留在家裡,由老人照顧著,那個世界是「我」為她精心安排過的。我清楚(或者我以為我能掌握)那個世界的風吹草動。但是幼兒園……那麼小一個人,要獨自去一個我所不能掌握的地方!

她在那裡會經歷什麼?家裡的很多生活習慣不適用了吧?

老師的脾氣跟爸爸媽媽也不一樣(但願是往好的方向不一樣)。

不知道她會交到哪些朋友。

她會喜歡做什麼遊戲?

擺在這裡的玩具,以後她都會玩到嗎?不知道她最喜歡哪一樣呢?

她是不是具備了足夠的生活技能?

她吐字那麼含糊,別人聽得懂嗎?

幼兒園裡也要上課,上課教什麼呢?我們有沒有漏掉什麼?會不會有一天,她跟不上別的小朋友,是因為我們家長沒有給她打好基礎呢?

……

我什麼都不知道。發生在這裡的事,我一點兒都掌控不了。

我把牆上的《每日食譜》都拍了下來,拿回去仔細研究。但是除了「小傢伙吃得比我還好」之外,也得不出什麼別的結論。儘管如此,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了好幾遍,與其說是為了瞭解信息,不如說是為了安撫我自己。

牛頓物理定律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對的。

父母離開孩子,孩子也離開了父母。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我的體會是,那種焦慮並不只是某一種具體的擔心(孩子想爸爸媽媽怎麼辦),在那些擔心背後,還有一種更潛在、更深層、更難以言說的擔憂——

「TA要去往外面的世界了。」

那個感覺是空落落的,生命裡有一塊非常重大的東西就要離開了。

我們擔心孩子一個人搞不定。我們用一個夏天的時間,跟孩子講幼兒園的事;帶孩子拍全家福,把照片貼到幼兒園的牆上;在衣服和書包上繡上孩子的名字;把她從小抱著睡覺的小熊帶去陪她。做完這些準備,心裡就踏實一點兒,彷彿那裡便不算是一個全然陌生的新世界。有經驗的鄰居還提醒我們:「找他們的老師,提前溝通一下感情,很有用!」(可惜,羞於社交的我實在做不到。)

我們是在安撫孩子嗎?當然。但同時也在安撫我們自己。做到這些事,孩子去的地方就帶有了一絲父母的氣息。它就不再是「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它很大、很嘈雜,好像也不太安全。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單身母親,自己開公司,事業做得很大,任何時候都是一副精明強幹的企業家模樣,唯獨提到自己在上小學的兒子,就發愁得不知該怎麼辦:兒子過於要強,兒子缺乏進取心,兒子沒有什麼興趣愛好,兒子太迷戀玩電腦……

我問她:「你最擔心的到底是什麼?」

她說,擔心兒子以後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

我說:「你留下的家業,也夠他立足了。」

她正色說:「那有什麼用,他要是自己不行,內心也不會快樂。」

但她也說不出到底在擔心什麼。什麼叫自己不行?行是什麼樣的?她本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行」的,小時候也看不到今天的成就。為什麼她兒子就不行?就算不行,為什麼內心就不快樂?她覺得兒子會怎麼不快樂?

她說不出具體的一二三,就是擔心,怎麼樣都擔心。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很容易安慰她:不用擔心,孩子們最終都會有自己的辦法應付這個世界。再說了,他的條件可是比你小時候好太多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知道,那些焦慮並不會因為事實如何就完全消失。

哪有那麼多可怕的事物呢?是我們自己焦慮罷了。

我女兒現在在幼兒園過得很好。除了早上不願意起床,每天看著都很愉快,有自己的朋友,有喜歡的遊戲,放學之後跟小朋友在院子裡折騰到天黑才回家。跟我們講最近發生的趣事,學來的怪話,我們已經越來越聽不懂了。

我好像也接受了,她沒有那麼需要我們。

但我忍不住會想:這樣可以嗎?不會太鬆懈了嗎?也許我該教她認字了。

我看到網上那些幼升小的試題,也在發愁。江湖上紛紛傳言:等上了大班再開始準備,已經來不及了!學英語,學數學,學鋼琴、繪畫、圍棋……有的孩子已經認識了上千個字。我女兒還什麼都不會呢。我想,等她上小學以後,就要在那樣的環境裡(是的,傳說中海澱區的小學),跟那些虎視眈眈、摩拳擦掌的孩子一起競爭了。她真的可以嗎?她被比下去會不會難過……

然後我意識到,我又開始焦慮了。

我看到不遠的將來,她離爸爸媽媽又會遠一步。她離外面的世界越近,離我就會越遠。她會成為一個小學生,然後是中學生,慢慢她就長大了。

在每一個非常明確的有具體指向的焦慮背後,都隱藏著一種失落。我總覺得她還是那個躺在嬰兒床上,除了哇哇大哭什麼都不會,一切都仰賴我們的小寶寶呢。她怎麼就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奔向一個我看不見的地方了呢?我望著她漸行漸遠的背影,彷彿還沒有來得及擁有她,就要失去她。

「漸行漸遠」這四個字,是從龍應台那裡學來的。她是這麼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但是誰能真的忍住不去追呢?我們跟著一路小跑:「慢點兒!前面危險……」

難道我們不知道,前面未必那麼危險,而他們足以應付得來嗎?

那都是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無關。

有一些觀點很正確的書和文章,告訴我們,要把這兩種焦慮分開,「孩子在幼兒園適應得很好,倒是爸爸媽媽不一定適應」。我自己就是這一類觀點的堅決擁護者。沒事的時候心裡不屑:現在的家長太焦慮了,何苦那麼焦慮!看到同齡的家長們蹲在幼兒園門口,跟孩子生離死別;或者帶著孩子在課外班之間趕場,每一個知識點都恨不得抄下來,回家再給孩子補習;又或者憂心忡忡地在論壇裡討論學區劃分、重點學校的面試,都免不了在心裡一笑而過。

但我知道,焦慮是父母天性中的一部分。

除此又能怎麼辦呢?我們擔心他應付不來的那些東西,恨不得都由爸爸媽媽手把手教給他。明知道意義不大,也要扶著他送一程,再多送一程。這就是人性的軟弱之處。總要再做點兒什麼,彷彿就等於多陪了一段。就像孟郊的慈母手中線,衣服穿在孩子身上,也是為了讓父母多一個念想啊。

也罷,想到這兒,準備開始教女兒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