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 > 第四章 一些實戰 看到事物的本質 >

第四章 一些實戰 看到事物的本質

世界是圓形的,但是有人敲碎了它,只給了人們一個三角形,那麼很多人會認為世界原來的樣子是三角形的。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只是為了發現一個更完整的世界。也只有不斷學習,我們才能在別人告訴我們世界是三角形時,能夠拿起批判的武器。

存在的意義——人生是一場時間的旅行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冒險家將攀登珠穆朗瑪峰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當自己完成了這個艱巨的挑戰時,眾人喝彩。

但是不久之後,他就自殺了。他自己說道,當完成了最後的挑戰,感覺人生沒有了意義,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動力。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師徐凱文在其文章《學生空心病與時代焦慮》中講到一個例子:

有個高考狀元說,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所以他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那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也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失落了好幾周,雖然之前也思考過無數次,但是那一次感覺特別強烈。然後,我也開始各種資料的查找和書籍的翻閱。

最後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是——人生的意義在於賦予,甚至說是沒有意義,如果有,那是我們讓它變得有意義的。

現在我們思考這麼一個問題:

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送給了你一支不是很昂貴的筆,但是你會覺得這非常珍貴,會對這支筆有非常多的感情。假如有一天,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你的筆調包,換成一支不是你女朋友送的筆。你依然會對你擁有的筆產生足夠的感情,可是筆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支筆了。

鋼筆已經被換了,可是感情卻沒有改變。既然它已經不是我們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送的那一支,那為什麼我們還會對這支被調換的筆產生感情呢?

答案是我們賦予了這支筆意義,它濃縮了我們的強烈感情,成為一種情感的載體,進而產生了意義。

同樣,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我們所接觸的知識構建了我們的價值體系,這就像是戀人送來的鋼筆,進而讓我們對一些特定的事物產生了足夠的感情,並且賦予其意義,從而形成一種追求。

人生所謂的意義,是我們賦予我們行為的一種支撐。它是我們價值觀的產物,而不是本來就擁有的。意義的產生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以及關聯的構建。

有部電視劇裡面有一個角色。他認為他活著的意義是為了效忠他的王,即使他的王變壞,他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

因為他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害怕自己所做的事毫無意義,所以他寧願一直對已經變了的王繼續保持效忠,也不願意改變自己所認為的有意義。

在這裡他所謂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為的是支撐自己的行為。他將自己的行為關聯了天命,即實現了載體與意義的結合,以讓自己的行為有足夠的理由。

人一直都是害怕不確定的動物,就像看到草叢在動,我們無法判斷是否有獅子就會不安。我們也害怕自己行為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一個指定的程序或者說目標讓我們去執行,那麼我們也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不適應感。

很多人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社會教育的灌輸,以及所處群體的同化作用,讓我們對高考賦予了很重的意義感,進而很多人對高考極度看重,而且也能夠認同自己的努力,即使偶爾會疑惑自己為什麼那麼努力,也會因為環境帶來的緊張感而減少這種疑惑。而高考結束後,這種我們賦予的意義就消失了,進而讓我們的行為沒有了支撐。

如果沒有及時尋找到新的支撐,也就是賦予新事物一個不一般的意義,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會陷入質疑——我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呢?而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總是趨向於無聊的。

而我們往往會選擇最省勁的行為模式——打遊戲,看小說,睡懶覺等。那些脫貧致富的人往往容易吸毒也是這個原因。

聽到國歌,一些人可能會激情澎湃,因為他們的教育賦予了這首歌意義,而沒有受過這種教育的人,往往不會熱淚盈眶;別人用一隻更昂貴、年輕的哈奇士想換我們養了十幾年、甚至帶病的哈士奇,我們是不會願意的,因為我們對這隻狗產生了感情,它成了一種意義的載體。但是如果讓一個不知情的人二選一,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年輕可愛的那只吧。

到目前為止,我也還沒有明確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也沒有發現特別值得賦予意義的事物。但是我的價值體系讓我明白,意義是自己給的,快樂是很簡單的一件事,而價值也是自己創造的。所以,在圖書館泡上一天給我的快樂比躺在床上睡懶覺多得多。

我也很喜歡英國浪漫詩人威廉·布萊克的一句話:「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悲哀。」與其不停思索人生的意義,不如讓自己在體驗中獲得。

讓自己忙起來,那也會是良藥。

社會圈層——如何進入更高的圈層

這些年有一個話題非常熱門:進入上一個社會圈層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資源的流動性變緩慢了,能夠在社會受益的奮鬥者越來越少。

這是每個時代的焦慮,尤其是這個時代。我們發現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會有什麼結果,是誰都會感到不安。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社會資源的流動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伴隨市場的成熟和既得利益者的形成,資源的流動產生了一些阻力。

現實很殘酷,而且這並非中國,也並非這個時代的特點。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早在1965年就做過一個對近萬名法國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優等生群體有61%屬於富裕階級。而中國明朝也是如此,萬曆年間,80%的進士出自精英家庭。

社會學上有一個馬太效應,指的是這個社會的發展趨勢更多是強者越強,而弱者越弱。一個新社會的初期,大多數人差距都不是很大。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穩定,社會逐漸分層,馬太效應就越來越明顯。絕大多數窮人會變得越來越窮,而富人則依舊保持著優勢。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讓自己進入更高的社會圈層呢?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一些角度去做探索。

1.有無增量基礎

雪球越滾越大之前必須有一個小雪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提是有一個火點。同樣,自身要想得到發展,也必須有這樣的增量基礎,俗一點的說法就是:足夠的本錢。

前段時間看到新聞說,王思聰5億元的投資最高獲得了5倍的收益。那麼,這是否是因為他的能力比大部分人強呢?不是的。富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賺錢,可能不是因為他們能力比我們強,而是他們有增量基礎。父母已經幫他們滾好了「小雪球」,他自己只要再輕輕動動手指就能夠讓雪球自己滾下去,慢慢變大。

當一個人有5個億的資產、想要做投資時,會有很多基金公司和私募公司找上門來,告訴你投資什麼企業和領域賺錢,基本不用自己費心。

而大多數人想要達到跟他們一樣的層級,要比他們多一個前提條件——自己先有足夠的本錢。當自己擁有足夠的增量基礎時,才能夠吸引和交換相應的資源。

2.錯以為努力與回報是線性關係

1.01的365次方等於37.8,0.99的365次方等於0.03,其中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後,一個增長到了37.8,一個減少到0.03.

記得在學生時代,看過上面這個付出計算方式後,當時覺得這種方式所表達的思想非常有道理,自己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多努力不止一點,想著把冷板凳坐熱,最後成績並沒有多大起色,反而落下了一身頸椎病。這種計算方式是不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呢?其實,這就像那些想著「離高考還有100天,每天只要進步一分就可以了」的人一樣,沒有弄明白努力與回報的關係根本沒有確定關係。

兩者之間的關係只能說:有規律,沒定律。所以,也不要輕易想著靠這些簡單的加減運算去計算自己努力會帶來多少回報,因為根本就不准。

3.市場回報率不等

不同的市場會有不同的市場回報率,最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市場流通性差,這個時候承擔商品交換的「中介產業」回報率最高,之後是股市走紅,股市的回報率最高,再之後是房地產。

毋庸置疑,前幾年體力市場的回報率一直是低於知識市場的回報率的。但是,現在來看,知識市場的競爭過於激烈,反而造成了體力市場的稀缺,開始出現反轉。

不同的領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回報率。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寫道,在近代社會發展的初期,勞動回報率高於資本回報率,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資本回報率高於勞動回報率。

這也對應這個社會當前炒房子和搞金融的人的盈利所得大大高於做實業和出賣勞動力的。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發展領域顯得非常重要。

4.穩定的反身傷害

在進化中,最容易被淘汰的物種是那些生活環境長期處於穩定的物種,比如我們所知道的澳大利亞因為大陸漂移遠離泛大陸主體,所以很多物種進化得比較慢,而且很容易因為突發事件導致大規模滅絕。

社會是殘酷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很多人因為想要穩定而失去了競爭力。所以,如果說在一開始就選擇沒有難度的工作,缺少足夠的歷練,那麼人會因為過於安逸的生活,而使競爭能力或多或少的退化。如果還沒有養成較強的競爭能力就選擇了穩定,能力也沒有得到錘煉,那麼很難說通過奮鬥就會有向上的提升。即使山頂的草,也比平地裡的白楊站得高,因為它生下來就站在了山頂。起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高度,但並不代表這無法突破。知道了自己的處境後,大家可以自己去想怎樣破局。我也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1.利用資源的轉換性

社會體系的構建最為基礎的組成是資源交換規則。就像能量能夠從熱能轉化為風能,動能可以轉化成電能一樣,資源也存在這種不同維度的轉化。你能夠用自身的知識去轉化成財富,也可以用財富去追求異性。諸此種種,不做贅述。

所以之前才會有「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實際上是因為知識和學歷能夠作為與他人進行資源交換的基礎。至於能不能實現,能夠交換成什麼資源,那需要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並且要結合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要想進入更高的圈層,就至少要有一樣可以拿出去交換的資源,可以是足夠的知識,可以是行業縱深,可以是壟斷信息,甚至可以是長得好看。

凡是稀缺的,都是有價值的。幾乎每一個偉大的企業,之所以能夠長存,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能夠給人們帶去價值。同樣,如果自身沒有辦法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價值,那麼也很難維繫自己的生存。

2.提升自身格局

曾經有一個人向畫家門采爾(Menzel)抱怨自己一天畫一幅畫,但一年都沒有賣出去一幅。門采爾給他的建議是「倒過來」:用一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這樣就可以一天之內賣出去。

同樣,想要獲得更多的資源,本身就不能急功近利。我所認識的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看不到結果而不願意堅持,錯失了市場。

在一些平台偶爾會看到一些人求助如何考高分、升職之類的,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只是覺得那些「笨方法」很慢,看不到即時的成效。

只有站得更高,學得更多,才能夠看得更遠。

磨刀從來不誤砍柴工,弄懂這個世界的運轉規律並且利用好這些規律才是改變自己處境的最好辦法。

3.尋找增量市場

學過金融的人都知道泊松分佈曲線。泊松分佈曲線是諸多事物發展的規律曲線,從很低的起點開始發展到一個最大值,再慢慢衰減。

泊松曲線在市場的應用就是劃分市場的增存縮關係。增量市場看運營,存量市場重質量,縮量市場做垂直。其中,當一個市場處於市場增量的時候是盈利最簡單的時期,只要找到這個市場,在早期往往可以「躺著賺錢」。而後來者往往就沒有這種好運。

這就像有人要過河,看到鱷魚集中在一側,自己從另一側游過去。鱷魚看到後迅速游過去。這個時候你想重複他的路徑過河則很難實現。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行業已經有媒體鼓吹時,我們要自己意識到,這個市場可能已經被佔領得差不多了,再去涉足可能會得不償失。努力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存在的市場和看到的領域,那會更加省力。

4.尋求節點

很多明星在出名之前實際上已經做過很多年跑龍套的,但是做的足夠多了,只要其中一個出了名,那麼他就會成功,而且不可逆。那個成功的部分,我們稱之為節點。

這實際上就是彼得·泰爾(Peter Thiel)所認為的事物發展「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自己的所有努力在初期很難看到明顯的起色,因為這個過程的積累是無中生有的過程,非常艱難。但是當自己完成了一定量的積累,接觸到一個節點,那麼這個「1」就會像奇點一樣發生爆發式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強調如果想要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需要持之以恆,實際上就是在完成原始量的積累。不過更好的辦法是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因為自身的能力水平足夠高,可以極大地提前和增加這樣的節點,甚至創造這樣的節點。

5.克服關鍵限制因子

把東西忘在房間裡了,不用怕,我們有鑰匙。但是鑰匙忘在房間裡了,這種情況可就麻煩得多了。這裡的鑰匙就是我們的關鍵限制因子。

德國植物生理學家丁·李比希(Justus Liebig)通過研究化學物質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發現,各種作物的產量,通常不受它所需要的大量營養元素的限制,而是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產生的限制。我們稱這種限制條件為關鍵限制因子。但是在任何具體生態關係中,在一定情況下某個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

也就是說,限制我們發展的關鍵限制因子可能是自己的短板,也可能是自己的長處。比如,你要高考那麼你的弱勢學科就是你的關鍵限制因子,你數學很強,但是你要通過數學競賽獲得保送,那麼數學就是你的關鍵限制因子。

想要更好的發展,需要找到限制自己的關鍵因子,並且更好地去減少它對我們發展的限制。弄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並且分析、確定自己的關鍵限制因子,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打破其帶來的瓶頸。

「美麗」的騙局——洗腦為什麼那麼厲害

經濟下行時,犯罪率會有一定的提高,傳銷活動也會更加盛行。這幾年關於傳銷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也有好多傳銷開始披上「新衣」,變換了方式。好多人也因此弄得負債纍纍,或者家庭破滅。在這裡,我也講講一些常見的洗腦方式,供大家參考,盡可能抵制不良思想。

那麼傳銷組織,或是洗腦者常用的辦法有哪些呢?

1.人群篩選

人群篩選主要不是用於洗腦,而是用於區分容易洗腦的人群。比如說,有的人偶爾會收到一些漏洞百出的詐騙信息。有的詐騙信息顯得非常幼稚和低級,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中計呢?

其中的很大原因,在於騙子的「人群篩選」。想像一下,如果他們的信息編得非常嚴謹,在非常龐大的基數的群發下,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咨詢情況,那樣自己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釋,盡力讓他們相信這些信息是真的,這樣會讓騙子們疲於奔命。

但是,如果故意編造一個漏洞百出的信息,這個時候如果還有人跑去咨詢具體情況是否屬實的話,那麼就基本可以確定咨詢人群的智商水平,騙子就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精準用戶」,而自己也能大大減少時間成本的投入。

同樣,我們聽到的很多傳銷騙局都是如此,洗腦的人告訴對方有「躺著賺錢」的方法,通過這樣的篩子,選出了那些容易被洗腦的人群。而那些不易被洗腦的人群會盡快被踢出群體,也避免後期他們的洗腦工作出現問題。

這也是很多傳銷組織能夠存留很久的原因,有思維能力的都被剔除,只剩下那些缺少知識和教育的人群。他們更容易從眾,更容易迷信,以至於再大的漏洞,他們也無法看清。

2.單一信息和睡眠效應

就像吃飯一樣,人對信息也是有生物性需求的。因為沒有信息就無法捕食,無法遠離潛在的威脅。所以,人對信息的依賴程度不亞於吃飯等本能。比起錯誤的信息,人們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所以,當錯誤的信息成為我們的唯一信息來源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接受和相信。

持續的單一信息會帶來大腦皮層下的「響應回路」,讓他們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從而改變自己的認知,增加我們對這種持續的單一信息的認可,最終認為它們是正確的。

我們看到的傳銷模式經常是阻隔掉人們對外界的信息很長一段時間,將其關在一個封閉的「小黑屋」,不讓人們接觸組織群體以外的任何人。同時在這個期間不斷跟被洗腦者講「相似的道理」。

我們會慢慢接受那些明顯錯誤的信息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信息傳播的睡眠效應。信息傳播結束一段時間後,高可信性信源帶來的正效果會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帶來的效果卻朝正效果轉化。

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知道明顯錯誤的信息,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可能就慢慢相信了。而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可以記得信息的大概內容,但是很容易忘記信息的來源。從而慢慢地認為他們給的信息是正確的。

即使內心非常強大的人,在這種單一信息和「信息睡眠效應」的影響下,也很容易被弄得筋疲力盡,最後屈服。

3.製造「氣壓」

這裡的「氣壓」是氣場壓力,指的是群體壓力和環境壓力。

人都是非常容易受群體影響的。就像一群羊突然跑向同一個方向,一隻羊不知道其他羊為什麼這麼做,但是它知道跟著做能夠活下來的概率最大。沒有獅子,自己這樣做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一旦真的有獅子追來,那麼自己生存的概率就增大了。

追隨「多數人」是生存進化的最優策略,可能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從眾,但是實際上,很多生活現象都會表露自己,比如說,看完精彩的節目後,掌聲都是從不統一到統一,這也是從眾的一種形式。

我看到的一個關於傳銷的視頻,是這樣的:明明是喝白開水,但是第一個人說魚湯很香,第二個說有點鹹,第三個說被魚骨卡到了,第四個說蔥花不錯,這個時候,被試者內心是怎麼個感受呢?從他的猶豫可以看出,即使不相信是魚湯,或多或少也會對這是白開水的事實產生懷疑。

環境壓力也是讓人改變認知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理空間,要是別人靠得太近了,我們會感到不安。能夠被許可進入我們安全區的,我們都認為是可以信賴的。

而傳銷組織他們一般都是故意創造一個狹小的空間,讓我們的安全區一直處於被打破狀態,自身心理防禦系統不能一直保持,進而對他們產生信賴感。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

4.真假信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