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轉山八年 > 慈善是一種信仰 >

慈善是一種信仰

什麼是慈善?

我不想輕易給慈善下個定義,但它的內涵的確有被誤讀。很多人一提到慈善,都會拿誰誰捐了多少錢說事兒,似乎捐的錢越多,善行就越大。其實,這是誤區。你有良知,做你盡可能做到的事,就不必在乎事情的大小。舉個例子,在路上被人揍一拳,我不還手,而是原諒他,這也是一種慈善;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知道給予,懂得感恩,這就是慈善;少用塑料袋,節約一張紙,這也是一種慈善。

確切地說,慈善,不是有錢人才能玩的,它應該是一種宗教教義,盡你所能,幫助別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天邊小學”獨特的升旗儀式,曾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

I  Do兒童基金會的同事們在前往“天邊小學”的路上。

小國柱的悄悄話。

兩個瓷娃娃的樂觀感染著每一個人,他們心中的希望最後變為了現實。

從I Do基金的成立來說,當時的地震捐助是全民參與的事情。在我公司,我不認為是我一個人在做慈善。我做了慈善,但我們公司其他所有參與此事相關的人也在做慈善。我們公司很多志願者,地震時去四川,排練了很多孩子們喜歡的節目,他們這就是在做慈善。還有媒體的記者,定期寫一些和慈善相關的倡導性文章,感染並帶動更多的人,這也叫慈善。

慈善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心境,善就是你做的事能讓別人開心,可以滿足別人的願望。做慈善,帶給需要幫助的人們希望,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還記得有個叫“海軍”的小孩子,他很不幸,1歲時時患上了成骨不全症,這種病會讓人的骨頭異常脆弱,哪怕咳嗽得厲害點,都會骨折,這種患者俗稱“瓷娃娃”。

“瓷娃娃”小海軍自患上這種病後直到8歲時,一直在床上度過。8歲的年紀,正是孩子活蹦亂跳的時候。可是,因為家裡貧困,沒錢給他治病,他只能躺在床上,一遍遍默念著他的三個夢想。

2010年4月,通過瓷娃娃關愛協會與《魯豫有約》欄目組,我們聽說了小海軍的故事。我的一個念頭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幫小海軍實現他的三個願望。

小海軍的第一個願望,是希望去看看北京天安門。第二個願,是可以蹦蹦跳跳地背著書包到學校上一節他最喜歡的美術課。他是個畫畫天才,沒有經過任何人的指導,卻畫的一手好畫。最後一個願望是健康起來。

我們決定先實現他的第三個願望,因為實現了第三個願望,其他兩個願望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真。2010年4月20日,I Do基金資助小海軍完成了“截骨矯正髓內移植”手術。手術相當成功,經過一系列康復訓練和藥物治療,小海軍就能奇跡般站起來。

當小海軍激動地落淚時,我知道他不僅僅是因為將來可以健康地生活下去,還有原因是在於他可以實現另外兩個願望了。我們的舉動,不僅僅是簡單的幫助,而是從心底讓他產生對生活的希望和期待。

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我們時刻關注著社會上那些亟需幫助的孩子們。從打工子弟到天邊小學,我們始終在努力,讓我們的愛與關懷帶來持續的希望。當然,我們力量有限,帶來希望,給每個需要幫助的人們以力量,所有人的力量連接在一起,才能成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而對那些我們幫助過的孩子來說,每一個我都寄托了深深的感情,我期待著看到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當他們用稚嫩的腳步積極地走上他們的人生之路時,我會感到一種暖暖的幸福,因為我們幫助一個孩子,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看到原本陷入困境的一家人快快樂樂地生活,真的讓人倍感高興。

我還有種看法,慈善是一種信仰,需要你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意願和熱情,它可以驅使你堅持向前走。正如對信仰的虔敬能讓你在轉山路上不停向前走一樣。任何事,只要是你發自內心意願去做的,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你也會樂在其中,這可能就是俗話說的,痛並快樂著吧。

通過做慈善,我更能感受到一個佛教徒的生命價值。每一次身體力行慈善公益活動,我都能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樂與滿足。更重要的是,這些還會影響到我身邊的人,最終,把個人的善舉變成了一個團隊的慈善,整個公司的慈善。

這種成就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

有人曾問我,做慈善和做企業一樣嗎。

我回答,一樣,也不一樣。

一樣,是因為做企業和做慈善都很累,其實做慈善更累。但你真正熱愛,做起來就很快樂。不同的是,做慈善會讓你超級幸福。做企業,責任重大,融入你的思想和身體裡,但做慈善,責任更大,責任感會很強地融匯到你腦海中。只有做過,你才能真切感受到。

在我看來,慈善是條朝聖路,需要像信仰那樣虔誠地去做。慈善也是希望,它照亮了每個人腳下的路,讓每個人在人生這條路上,奮力向前,向前,向前,跨過阻礙,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