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驚·第12章 暗殺者之橋 >

驚·第12章 暗殺者之橋

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首都薩拉熱窩,有一條水量不大的河,叫米利亞茨卡河(Miljacka River)。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橋,被稱作拉丁橋(The Latin Bridge,波斯尼亞語:Latinskacuprija)。這座橋看起來毫不起眼,但聞名於世界史的「薩拉熱窩事件」就發生於這座古老的石橋旁邊。

1914年6月28日,星期日,碧空如洗,萬里無雲。由於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舉行歡迎慶典,薩拉熱窩街上積聚了許多人,十分熱鬧。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來歡迎斐迪南大公的。當時在奧匈帝國的這一片土地上,人們反奧地利的情緒高漲。時任陸軍總監的斐迪南大公被視為「好戰派」(儘管實際上他對於進入匈牙利半島持消極態度),招致了很深的怨恨。甚至有親信向斐迪南進言說,此次怕有暗殺計劃,還是取消對薩拉熱窩的訪問比較好。

儘管如此,他還是毅然前往薩拉熱窩,乘坐敞篷車參加了遊行。

為什麼要冒死前往?

這其中有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這一天正好是斐迪南夫婦結婚14週年紀念日,斐迪南與愛妻索菲亞相伴而坐,向道路兩旁的人群揮手致意,而這在奧地利本國內是不被允許的。

索菲亞出身於波西米亞一個小貴族家庭。後來在某大公家做女官時,與斐迪南一見鍾情,很快陷入熱戀。未來哈布斯堡王朝的當家人,竟然與區區一個女官相戀——這對戀人身份地位過於懸殊,遭到了斐迪南的伯父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強烈反對。儘管如此,幾年下來,斐迪南仍然頂住了壓力,選擇堅守自己的愛情。出於無奈,皇帝也不得已做出了讓步,但並沒有忘記提條件——不會承認索菲亞為皇室成員,索菲亞所生子女也將不具有皇室繼承權。

斐迪南與索菲亞忍受了這一切,終於結成夫妻。後來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在那個時代,「身份懸殊的婚姻」承受著來自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索菲亞不僅在各項正式儀式和典禮中不能出現在丈夫身邊,還常常被安排坐在皇室的末等席上,不停地受著來自宮廷中人們的欺侮。看到索菲亞受到如此苛待,斐迪南曾多次向皇帝提出抗議。

將一直以來不得不躲藏於暗處的妻子帶到公眾面前亮相,是斐迪南多年的心願。而此次作為奧地利以外的軍隊首領,就可以與妻子堂堂正正一同公開露面了。斐迪南不願錯過這次機會。他想讓索菲亞開心,而能將其付諸現實的就是薩拉熱窩市內的遊行慶典。

但是,這對於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來說,同樣也是一次機會。斐迪南夫婦乘坐的敞篷汽車沿著米利亞茨卡河前行,在拉丁橋減速右拐時,突然,塞爾維亞學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持槍從路旁人群中衝出,一腳跳上台階,朝車內胡亂掃射。

索菲亞當場身亡。斐迪南滿身鮮血地抱著愛妻喊道:「索菲亞,你不能死,為了孩子們,請不要死!」不久,斐迪南也停止了呼吸。深深相愛的兩個人,也許命中注定要一同歸去。

斐迪南不願與愛妻分開,他生前就曾進入哈布斯堡皇室的靈廟,特意準備好了夫妻合葬的墓穴。但是,哈布斯堡家族高高在上的自尊心真是令人生畏!皇室雖然勉強同意為兩人舉行合葬儀式,但是索菲亞的棺木還是被置於遠低於斐迪南棺木的位置,哈布斯堡家族自始至終也不承認兩人的遺孤是皇室的成員。諷刺的是,如此講究高貴血統的王朝,在弗朗茨·約瑟夫這一代最終走向了滅亡(請參閱拙作《哈布斯堡皇家12物語〈日本:光文社〉)》。

那麼,暗殺者普林西普究竟是何人?

由於當時他才19歲(不滿20歲),被捕後未判死刑。據說他當時的刺殺目標只是斐迪南,並沒有暗殺索菲亞的打算,卻因為過度興奮而釀成悲劇。自己射出的幾發子彈日後成為引發前所未有的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他應該在獄中也對此有所耳聞。但是,這場戰爭是如何結束的他卻無從知曉。因為他很快因肺結核而病死獄中,年僅23歲。

他的名字曾一度被留於橋上。在前南斯拉夫時期,拉丁橋曾被稱為普林西普橋。眾所周知,南斯拉夫解體(即波黑獨立)後,這座橋同時也被恢復為原名「拉丁橋」。

橫跨米利亞茨卡河的石拱橋

拉丁橋 薩拉熱窩(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799年竣工 石拱橋

襲擊以薩拉熱窩為首都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的「民族淨化」悲劇發生在現代的歐洲,這始終令人難以相信,令人類社會對此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