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忍者秘史(中冊):幻化江湖 > 第77節 >

第77節

  「待到屠市之後,被人摔於地上,心脾皆震盪欲碎!有即日便被殺者尚屬好運,吾卻被綁縛數日方才就戮,其間巨苦何忍稱說!
  「臨當被殺,但見刀俎沸湯在前,不知著我身時,痛楚如何,輒簌簌戰慄不止。又思及不知自身當被切割成幾許,做了誰家的盤中羹餚,心中更是淒慘欲絕。
  「被殺時,那屠人一牽一拽,吾便嚇得頭昏腦漲,四肢軟弱無力,一顆心左右搖蕩,魂魄好似上下飄飛。見那眼前刀光晃耀,豈敢正視,只得閉目等死!
  「那屠人先割斷我咽喉,再左右搖撼我頭顱,將頸子裡的血瀉入盆中,其苦楚非言語能道出,當真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唯有長聲哀嚎而已!
  「血盡之後,屠人方用尖刀猛力刺入我心窩,一陣劇痛,吾遂不能再作聲矣。
  「其後漸漸又覺恍惚迷離,如醉如夢,有如最初轉生時一般。良久,吾方醒轉過來,卻見自己已變回人形。
  「冥官因我前世為人時,尚有善業,尤其對待父母尚屬孝順,便許我再次為人。即是半義此身也!」
  遂唱道:
  半義在大眾,今說誠實語。能憶前生事,終始不忘失。
  初世為屠子,以殺豬為業。故得短命報,發惡瘡而死。
  死後入豬胎,恍惚如醉夢。惱熱不可忍,出生方覺涼。
  豬食極垢穢,聞之即作嘔。飢火焚五臟,不得已而食。
  後漸通豬語,同類時問訊。知彼亦同我,多憶前生事。
  悉知終見殺,愁憂常呻吟。悲切不自勝,目睫淚恆濕。
  自知因惡業,墮落為豬身。不能同人語,悔之復何及?
  漸長身癡重,夏日極苦熱。故喜戲泥水,泥水不常得。
  皮毛疏且勁,冬日極苦寒。犬羊毛密軟,羨彼獸中仙。
  遭遇捕捉時,知死期將近。遂跳踉奔逃,冀得緩須臾。
  終被人所執,頭項踏於地。拗扯足與肘,繩索勒四蹄。
  勒痕陷皮肉,骨痛如刀割。縛已運屠市,載之以舟車。
  同類疊相壓,百脈皆壅塞。腹脹痛欲裂,肋骨痛如折。
  或四蹄倒掛,竿挑肩扛行。痛更甚百倍,言語何忍說!
  擲於屠市地,心脾皆震碎。即死尚難求,日久苦更多。
  見刀俎沸湯,簌簌復嗦嗦。不知身死後,肉入誰家鍋。
  屠人一牽拽,恐怖頭眼昏。四肢軟無力,心搖驚散魂。
  刀光明晃晃,不敢開眼視。利刃割斷喉,撼頭血如噴。
  痛苦口難言,唯有長哀鳴。血盡復刺心,劇痛難作聲。
  恍惚漸迷離,如醉亦如夢。悠悠醒轉來,自見復人形。
  因前生孝順,善業有少許。再生為人身,即是我半義。
  普告諸大眾,三生事不虛。惡道極大苦,今思猶驚懼。
  唱罷又說道:「我因能憶念三生之事,故而幼年即出家為僧,四處宣講此事,以冀懺悔前愆,改灑將來,不敢再行少惡,不願再入惡途。亦望大眾以此為戒,莫謂善惡無報、因果是虛,須知死後有報,纖毫不差。一粥一飯,皆有前因;一念一行,皆有後果。慎莫為圖那一時之快,逞一時之能,成一時之事,便瞞天喪德、肆意妄為。須知這世上無有損人利己之事,損人者即是損己,利人者即是利己。因果須看三世,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也。若只看這一生一世,甚或眼前數年光景,則直如螻蟻奪粟、蛆蟲爭糞一般愚癡也。」
  半義和尚說罷又唱道:
  普願大眾善思量,因果報應非虛妄。官位名利皆前因,富貴無有從天降。
  長壽皆因愛物命,恆施貧困富難量。成人之美多遇貴,包容無爭福無疆。
  善言平和人俊美,勸善戒惡好文章。深信因果智慧高,讚歎梵行美名揚。
  不偷不盜家安樂,潔身自好婦賢良。不損陰德子嗣盛,不欺弱小身強壯。
  不貪他財無乏短,柔和無嗔貌端莊。慈悲永作菩提種,仁愛成就妙天堂。
  損害人者終害己,利他終成自資糧。一分耕耘一分獲,分分己獲無乖張。
  因果須從三世看,莫將一時求短長。過去未來及現在,當下一念做主張。
  過去惡業浪滔天,一念懺悔作津梁。未來福禍難可測,一念純善定安康。
  當下一念巧把握,禍滅福生易反掌。唸唸念善唸唸福,世世常生人天上。
  普願大眾同行善,地獄空盡惡道荒。更能念佛回法界,必定成佛生蓮邦。
  (按:半義和尚俗講的故事情節取材於清代紀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改行》一則。)
第四十九回 般若泉滌盡前嫌,清涼齋道破情關
  半義和尚講畢,眾人嗟歎不已,只因他這故事乃親身所歷,故而頗能振聾發聵。
  待法會散去,光波翼方得以面見半義和尚。說明來意之後,可喜半義和尚果然知曉那般若泉,並且還吃過那泉水。
  原來河東代州境內有座名山曰「清涼山」,清涼山五座主峰,頂平如台,故又名「五台山」。五峰環抱一鎮,名喚「台懷鎮」。那般若泉便位於台懷鎮中,毗鄰「梵仙山」北麓,距清涼山名寺「大華嚴寺」不遠。
  相傳此地從前無水,僧俗人等飲水皆須到很遠處打來,極為不便。後來先後有兩位僧人到此,日夜念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求水,結果均在即將功成之日,被山中猛虎與凶神所阻,半途而廢。後有一僧名慧潛,來此結茅棚,唸經祈水,其間不為那猛虎與凶神所動。便在他念《金剛經》滿一萬日的夜晚,一位白衣老者現前告之,泉水湧出之際,便是法師圓寂之時。慧潛亦不為所動。少頃,泉水汩汩湧出,慧潛大笑入寂。因這泉水乃由念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求得,故名曰「般若泉」。
  (按:大華嚴寺,即今顯通寺。據《國史舊聞》與《清涼山志》載,永平十年(67年)來中土弘法的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於永平十一年來到清涼山,觀察這裡乃文殊菩薩道場,欲在此建寺弘法,但當時這裡為道教所據,反對建寺。永平十四年(71年)正月十五日,漢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與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於洛陽焚經台上焚經辨偽。結果道書全部焚燬,佛經「烈火不燒」。故而明帝令二人於清涼山台懷鎮中的靈鷲山上建「靈鷲寺」,建成後,明帝為表誠信佛法,加「大孚」二字,即成「大孚靈鷲寺」。魏孝文帝曾擴建此寺,唐太宗也曾重建此寺,武則天則改寺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寺院時改為「大顯通寺」。)
  般若泉水清澈寒冽,以之烹茶竟有超凡脫俗之味。但凡清涼山各寺院來了貴客,寺中均會派人專程取水烹茶。據說那般若泉三九嚴寒不凍,三伏酷暑不溫,冷泉水也能沏起茶來。且以般若泉水烹茶,多飲愈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