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棲息地、物種和特大工程 >

棲息地、物種和特大工程

中國的棲息地的破壞先得從濫伐森林說起。中國是全世界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積僅為0.3英畝,而世界人均森林面積有1.6英畝。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日本卻有74%)。雖然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單一樹種造林,使得森林總面積有所增長,但是原生林(特別是老齡木)仍在縮減當中。造成中國土壤侵蝕和洪水氾濫的主要原因就是濫伐森林。1996年,中國洪水肆虐,損失高達250億美元;1998年發生的洪水規模更大,影響到2.4億人。中國政府深受震驚,馬上採取行動,下令禁止砍伐原生林。中國的旱災也呈現出變本加厲的趨勢,其原因除了氣候變化外,濫伐森林也是罪魁禍首之一。每年的旱災使得30%的農地深受影響。

除了濫伐森林以外,另外兩個嚴重的棲息地破壞問題就是草原和濕地的破壞與退化。中國是繼澳大利亞之後自然草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占國土面積的40%,主要分佈在乾燥的北部。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草原面積不及世界人均草原面積的一半。過度放牧、氣候變化和採礦等開發行為給中國草原造成嚴重的破壞,90%的草原已經開始退化。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每公頃草原的產草量下降了40%。雜草和毒草不斷擴散,侵犯到優質青草的生長。然而,草原退化不只關係到中國的糧食生產,亞洲許多國家的主要河流都發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還有中國自己。草原退化使得黃河和長江洪災頻發,且規模龐大;也頻頻帶來沙塵暴(北京受沙塵暴襲擊的景象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電視上)。

濕地面積逐漸減少,地下水位起伏很大,控制洪水和貯水的能力下降,濕地物種不是瀕臨滅絕就是已經消失。例如東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地,已有60%被開墾為農地,如果按照目前排水、開墾的速度,剩下的8000平方英里的沼澤地將在20年內消失。

巨大的經濟衝擊也帶來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如過度捕撈和污染造成淡水與海洋魚類產量大減。中國在變得富裕的同時,魚類的消費量也隨之上升。過去25年來,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將近增加5倍。中國的魚、軟體動物等水產品除出口量增加以外,國內需求也在上升。結果導致白鱘魚瀕臨滅絕,以前久負盛名的渤海對蝦減少了90%,還有小黃魚、帶魚等過去常見的魚類如今必須進口。每年從長江捕撈的野生魚類也下降了75%。自2003年以來,長江首次禁止捕魚。普遍看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還是相當豐富,擁有世界上10%的植物和陸棲脊椎動物物種。然而,目前中國有五分之一的原生物種處境危險(包括著名的大熊貓),還有許多珍稀物種(如揚子鱷和銀杏樹)也瀕臨滅絕。

在原生物種消減的同時,外來物種也在不斷地繁衍增多。中國向來就有積極引進有益物種的傳統。現在,由於國際貿易增加了60倍,在有意引進不少好物種的同時,不小心也讓一些有害物種混了進來。例如,上海港在1986年至1990年間,從30個國家的349艘進口貨輪中檢測出將近200種外國雜草種子。有些入侵的植物、昆蟲和魚類給中國的農業、水產養殖業、林業和畜牧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上最大的開發工程,這無疑加重了環境問題。例如三峽大壩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壩於1993年開始動工,預計在2009年完工,以水力發電、防洪和提高航運能力為目標,項目成本達300億美元,社會成本為動遷百萬民眾,而環境成本則是水土保持和生態穩定壓力增加。至於南水北調工程,其代價更為昂貴,這項工程始於2002年,預計於2050年完工。工程預算高達590億美元,此外還可能造成污染擴散以及水資源失衡等問題。比南水北調工程更大的開發計劃是正在進行中的開發西部,中國領導人將開發這一半的國土視為國家重點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