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看不見的森林:林中自然筆記 > 9月26日 >

9月26日

遷徙的鳥

遷徙的鳥不斷地湧向壇城上空。大多數鳥類正從北方森林往南飛。這片北方森林覆蓋著250萬平方米的松葉林,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一直綿延到緬因州,面積堪比亞馬孫雨林。這裡是數十億只鳴鳥的繁育場所。當候鳥從壇城上空飛過時,它們會誘使留鳥成群結隊地一同飛行。我站在上坡十米處的一塊岩石上,向下俯瞰一群群蜂擁向前的鶯鳥、山雀和絨啄木鳥(downy woodpecker)。森林裡充滿它們的chipchekcheep的叫聲:就像來了一隊補鍋匠。

鳥兒們已經放下繁殖期的警惕,開始向人靠近。有些鳥幾乎跳到了我一臂之內,我可以清楚地觀看它們靈動的身姿。它們的羽毛精美絕倫。翅羽和尾羽硬而脆,冠羽很光滑,全身的羽毛在飛動時閃閃發光。鳥兒夏末的換毛已經完成,每根羽毛都完美無缺。

對於壇城鳥群中的黑枕威森鶯來說,新生的羽毛必須維持一整年。在植物枝條、細沙粒和風的作用下,羽毛會被磨損。到盛夏時節,羽毛將變得纖細,邊緣殘缺不齊。然而黑枕威森鶯將這種歲月的磨損變成了於己有利的優勢。它們把自己磨成繁殖期的模樣。現在,它們的冠羽和喉部已經成了淡黃色,但是隨著羽毛外層邊緣的磨損,底下黑色的繁殖羽顯露了出來。這是一種簡約的策略;其他鳥類大多依靠長出新羽毛來獲得繁殖期的體色,而每根羽毛都要用成本不菲的蛋白質來合成。

山雀、啄木鳥和黑枕威森鶯夏季的繁殖期一結束,沒等離開壇城,就會長出新生的秋羽。而鳥群中大多數鳥類要飛往更往北的地方,到加拿大的雲杉林和灌叢中去換羽毛。這些鳥類的名字,例如木蘭林鶯(magnolia warble)1和田納西鶯(Tennessee warble)2,其實都背離了它們的生態習性。人們最初對這兩種鳥進行描述和命名,依據的是南方各州的候鳥「標本」。這種歷史獨特性凝結在了它們的名字之中。那只被製成標本的木蘭林鶯,是在密西西比州一棵木蘭樹上覓食時被射殺;那只田納西鶯,則是在田納西州的坎伯蘭河沿岸遭遇不測。開普梅鶯(Cape May warbles)3、納什維爾鶯(Nashville warblers)4和康涅狄格鶯(Connecticut warblers)5,全都是廣闊的北部森林中的鳥類。約定俗成的動物名稱掩蓋了有關這片大陸上的鳥類生活的巨大實情。北方森林孕育了北美禽類中的貴族——林鶯。大多數林鶯都只在北方築巢,或者大部分情況下都在北方築巢。壇城每年要迎來遷徙大潮的兩次沖刷。這陣大潮的大小和力量,都源自這片居住著狼獾和猞猁的土地。

從南邊傳來一陣獨特的聲音,打斷了北方鳥類鈴音般的清脆叫聲。一隻黃嘴美洲鵑(yellow-billed cuckoo)在樹冠上咯咯叫,隨後爆發出一陣虛張聲勢的kuks聲,打鼓一般唱著它的歌。我看著這隻鳥在壇城上方跳躍,像猴子一樣從一根樹枝蹦到另一根樹枝上。它跳動著,將大鐮刀似的喙伸進團成一簇的葉片中,與此同時翅膀幾乎不張開。它抓到一隻蟈蟈,沒等折回高處隱秘的樹冠,便一口吞下了那只肥胖的昆蟲。

壇城周圍林子裡杜鵑數量極多,但是它們生性膽怯,而且偏愛喬木,這意味著它們通常難得一見。像先前別的杜鵑一樣,這只黃嘴美洲鵑罕見的光臨令我受寵若驚。這只杜鵑行動起來像靈長類動物,聲音聽起來像是在敲擊中空的樹幹。它吃其他鳥類不能吃或是不願吃的昆蟲。它有一張碩大的喙,所以它能吞嚥大蟈蟈,甚至是小蛇。毛蟲防禦性的硬毛抵擋得住其他的鳥類,卻阻止不了杜鵑。無論光滑的還是毛茸茸的,它一概能吞進食管。有時它也會輕快地啄掉毛蟲身上的硬毛,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連皮帶肉囫圇吞下。杜鵑肚子裡顯然填滿了毛蟲的刺毛,上面的倒刺全都安安靜靜地躺在杜鵑的腸壁裡邊。

杜鵑熱衷於打破其他的鳥類行為準則。它們並不建立明顯的領土,而是在繁殖場所上空隨意遊逛,尋找食物聚集區,然後很快地紮營,繁育後代。雛鳥生長迅速,渾身的羽毛簡直是突然之間就完全長成了。成鳥換毛是件隨心所欲的事情。杜鵑並不像其他鳥類那樣次序井然地在一定時期內褪下舊羽毛、長出新羽毛,而是隨意換毛,漸次地換,從夏季棲居地一直延續到越冬場所。興許是影響精神活動的毛蟲毒素使杜鵑不再密切關注當下的情況,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杜鵑換毛的策略就像它們的繁殖風格一樣,目的在於充分利用當地爆發出來的豐富食料,然後挨過糧食匱乏的艱難歲月。就連它們的遷徙行為也是鬆鬆散散。南美的鳥類學家曾捕捉到極幼小的杜鵑,這有力地暗示出,「遷徙」的杜鵑中有一些羈留在越冬場所繁育後代。

在今天壇城上所有的鳥類中,杜鵑是旅行得最遠的。安第斯東部的亞馬孫森林是它的越冬之所。大多數林鶯的旅程稍短一些,只到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岸。就此刻而言,壇城幾乎連接著整個新大陸。關於貘和巨嘴鳥的記憶與關於苔原邊緣的思想碰撞;來自厄瓜多爾和海地的礦物與來自馬尼托巴湖(Manitoba)和魁北克的糖分一同在高空飛翔。

今晚,林鶯將為壇城建立更遠的聯繫,超越地球的疆界,將有關星體的認識帶入森林的事務中。經過一整天的休息調養,這些遷徙的鳥將在涼爽而靜謐的黑夜中展翅南飛。飛翔的鳥兒們將掃視長空,找到北極星,利用北極星的位置來確定南去的方向。鳥類自小便獲得了這種天文學知識,那時候,它們待在巢穴中仰視夜空,搜尋天空中這顆位置始終不變的恆星。它們將這種記憶攜帶在濕乎乎的大腦中,然後在秋季凝視天空,依靠星座來指引方向。

這種星座知識雖然引人注目,卻並不是一種完全可靠的定向方法。夜晚多雲天氣裡,星體會變得模糊不清。還有一些小鳥出生後,可能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或是常年陰雨的地區長大。因此,遷徙的鳥還有一些其他的導航技巧。它們觀察日出日落,它們懂得沿著山脈的南北走向,它們還能探查到無形的地球磁場線。

遷徙的鳥開放一切感官來體悟宇宙,將太陽、星星和地球合為一體,匯成推動它們南飛的巨大浪潮。


1 ——中文名為紋胸林鶯。

2 ——中文名為栗頰林鶯。

3 ——中文名為灰冠蟲森鶯,上文中有提到。

4 ——中文名為黃喉蟲森鶯。

5 ——中文名為灰喉地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