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 > 術語表 >

術語表

選擇適應性:在進化生物學領域廣泛使用的詞,卻從來未被精確定義。一般而言,如果一個特徵增加了攜帶者的適應性,那它就可以被稱為「選擇適應的」。因此,在寒冷的北方氣候中暴露在陽光下的機會有限,通過日曬合成維生素D的機會也不足,在此情況下白皮膚可能是選擇適應的。

阿卡德帝國: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伊拉克地區稱雄的政治實體。阿卡德帝國建設了道路系統,擁有定期的郵政服務,並且大量使用泥版印章作為郵票。

阿蘭人: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撒馬提亞人的一支,曾經作為汪達爾人的盟軍入侵羅馬帝國,而後在羅馬晚期和中世紀在各地遷居。參見「撒馬提亞人」「汪達爾人」詞條。

等位基因:一個基因的一種變體,也就是在一條染色體上佔據給定位置的特定核甘酸序列。核甘酸序列在一條染色體上佔據的位置叫作位點。人群在同一位點上出現的不同序列互為等位基因。例如A、B和O分別是ABO血型組位點上的等位基因。

氨基酸:蛋白質基本的組成單位。有20種標準氨基酸,如果加上硒半胱胺酸的話就是21種。

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AMH):一種外表近似今天的人類的生物,20萬年前在非洲東北部首次出現。從那時起,直到大概4.5萬年前,關於該物種的創新發明有零散的考古學記錄——珠子、赭石,偶爾出土新的高品質工具,此外沒有太多的發現。大約4.5萬年前,我們的人類祖先走出非洲,一支殖民歐洲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亞洲,另一支走進了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局部和鄰近的太平洋島嶼。一些意見認為20萬年前的非洲人類就已經是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而另一些意見認為4.5萬年前的殖民者才是。

早期智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的祖先,分佈於非洲、歐洲和亞洲,包括歐洲的尼安德特人。距今180萬年到30萬年之間的人類祖先通常稱為直立人。此後,直立人顯示出幾項重要的變化:他們首次發明了預制石核的工具製造技術,開始使用灶,大腦變得更大,最後達到跟今天人類一樣,或甚至稍微更大的腦容量。這些大腦顯著變大了的直立人被稱為「早期智人」。

亞述帝國: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青銅時代帝國,在巴比倫的北邊。亞述人說一種閃米特語。

投槍器:一種用於投擲標槍的裝置,一端有一個把手,並帶有一個鉤或勺,用來固定標槍。投槍器可以把短標槍投出100米外。澳大利亞的投槍器叫作Woomera。

奧瑞納文化:從非洲走出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在歐洲建立的文化傳統中最早的一個。奧瑞納文化包括早期的巖洞藝術、雕塑以及製造精美的石器和骨器。

常染色體:除性染色體外的其他染色體。人類DNA的23對染色體中,22對是常染色體,兩性的常染色體都是成對出現的。餘下一對染色體各自可以是X或Y,稱為性染色體。

突觸:神經細胞伸出的長條纖維或突起,用以傳遞神經電信號。

行為現代性:把現代人類與早期智人區分開來的一系列行為和文化特徵。一些學科在不斷嘗試在現代人類和早期智人之間劃出界線,但不同的理論家把該界線劃在我們這個物種歷史上的不同時段。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劃在數十萬年前跟我們近似的生物出現在非洲的時刻,而另一些則劃在約45000千年之前,當時大量的藝術、裝飾、服裝、雕塑和新技術幾乎是突然湧現在(尤其是)離開了非洲的人群中間。

柏柏爾人:撒哈拉以北非洲的土著居民。柏柏爾人的面貌比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更像歐洲人。

石刃:從薄石片磨製成的石器,長超出寬的兩倍。4萬年前進入歐洲的解剖學意義上現代人類使用的石器中石刃的比例比尼安德特人工具中石刃的比例要大得多。

瓶頸:對人群數量的一種嚴峻限制,使基因多樣性大幅降低。瓶頸的效應取決於人群的數量和持續的時間。就人類歷史總體而言,如果人群數量只有數百,人口的減少就會留下基因的痕跡;如果有數千人口,人口數量的減少在基因意義上就顯不出效果,除非瓶頸能持續數萬年。

碳—14年代探測法:一種利用樣本中碳的穩定和不穩定同位素比例來測定古生物和考古樣本年代的方法。大氣中的碳元素包含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由太陽活動產生,按固定的速度衰變。當一個生物死亡,它就不再跟大氣交換碳元素,因此不穩定同位素的比例隨時間逐步減少。只要測量穩定和不穩定碳同位素的比例,就能估測出死亡的時間。這種方法對於數百年到45000年之間發生的時間一般是準確的。並見「同位素」詞條。

環境承載力:長期可承載的最大數量。對於人類而言,這取決於已知的技能和工具。同樣的一片土地對牧業人口的承載力可能會低於對農業人口的承載力。

著絲點:染色體上的中心部分,參與細胞分裂。它包含的大部分是重複的DNA,僅有少量的基因。

夏特佩赫農文化:在歐洲發現的石製器具文化,時間在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從非洲入侵歐洲之後。它與尼安德特人的技術有某些相似之處,並常與尼安德特人的遺址相聯繫。一般認為這種文化是尼安德特人對入侵者技術的模仿。

染色體:一條非常長的DNA分子和與之相關的保護性蛋白質。人類有46條染色體,分為23對,每對中一方來自母親,另一方來自父親。最後一對,即性染色體,在女性體內為一對X染色體,男性體內為一條X和一條Y。

密碼子:三個核甘酸組成的序列。三個一組的序列有64種,其中60種各自對應一種特定的氨基酸,其餘指示蛋白質組合的開端和終結。

樹突:神經元細胞上短而高度分叉的延伸。樹突形成與其他神經元細胞的突觸性接觸。

二倍體:細胞內攜帶兩套基因藍圖副本的生物,通常一套來自母親,另一套來自父親。二倍體與有性繁殖有關。

DNA:脫氧核糖核酸,一種包含決定生物的生長和生命功能的基因配方的核酸分子。

顯性:當只有一份副本時,一個位點上一個等位基因的表型效應。例如血型為A的人群要麼擁有兩個A等位基因,要麼擁有一個A和一個O;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就說A相比O是顯性的。

伊米亞間冰期:全新世之前的上一次間冰期,始於約131000年前,在114000年前氣溫恢復到冰期前水平。在其峰值時期,北半球的氣溫比今天大概要暖1—2攝氏度。

埃特魯裡亞人:意大利的古代民族,聚居於羅馬北部現今稱作托斯卡尼的地區。他們對羅馬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建立了羅馬城本身。他們講一種至今未能解讀的非印歐語言,歷史和基因證據支持他們起源於安納托利亞。

指數性增長:像復利一樣,與現存數量成倍數的增長。將上一期利息作為本金計算的復利使得財富指數性增長。在指數性增長中,翻倍的時間是恆定的。因此從100增加到200所用的時間跟從1000到2000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

適應性:一個實體複製的速度。某一個體的適應性即其對下一代的基因貢獻。一個基因或一批DNA的適應性即該基因複製的速度。

基因固定:特定基因在一個群體中的所有副本均完全相同的狀態。

高雪氏病:一種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中間不尋常地高發(100倍於平均發病率)的溶酶體貯積症。攜帶純合體的個體罹患嚴重性不等的疾病,大多由於名為葡糖甘脂酰鞘氨醇的脂性物質在組織內累積所致。

基因:一組在生物學上有用的核酸系列。通常其有用產物是能夠編碼蛋白質的RNA信使,但有些基因製造結構性的RNA,或者規範其他基因的表達。

基因型:一個個體包含的基因特徵,與其表徵(即可見的特徵)相對。比如血型表徵為A的個體可能有AA或者AO的基因型。

群體選擇:有利於適應性強的群體而不是適應性強的個體的自然選擇。經典描述如下:甲組全是利他主義者,而乙組全是利己的個體。甲組作為一個群體增長更快,但由於兩組由同一物種組成,乙組的利己個體總是滲透甲組,並占那裡的利他個體的便宜。最終,利己的個體佔了優勢。一般認為群體選擇並不是進化中的重要力量。這意味著進化並不垂青利他或「為物種犧牲」的個體。

單倍體:細胞內攜帶一套基因編碼(藍圖)副本的生物,然而多數複雜的動植物是二倍體。參見「二倍體」詞條。

單倍型:統計上相關的、在一條染色體上相互毗鄰的一批單核甘酸多態性(SNP)之集合。參見「SNP」詞條。

單倍型地圖:一組基因數據,記錄著歐洲、撒哈拉以南和東亞的一批個體中常見的單核甘酸變體。

可遺傳性:一項特徵的各種變化中由基因變體引起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一項特徵的可遺傳性是固定的,因為這取決於基因變體的數量、環境的多樣性和其他因素。膚色在紐約就比在斯德哥爾摩的可遺傳性要高,因為在紐約基因變體數量更多。

雜合體:在一處位點上攜帶一個基因的兩種不同等位基因的個體。

全新世:我們正處在的間冰期,始於約115000年之前。

直立人:於150多萬年前離開非洲的人類祖先,佔領了舊世界大部分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從頸部以下,他們就像是現代人類的極端粗線條版。他們的大腦大約有我們的2/3大,顱骨厚重,在眼部周圍的骨頭顯著突起,下顎和牙齒粗壯。

海德堡人:直立人其中一種早期歐洲版本。至於是否該給這種直立人起個單獨的名字,就見仁見智了。

智人:我們這一物種的正式名稱,即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

純合體:在一處位點上攜帶一個基因的兩份相同等位基因的個體。

印歐語系:一批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的統稱。大部分歐洲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同時還有波斯語和北印度諸語言。印歐語言一度擴展到中國西部。有幾種關於印歐語言起源的可靠假說,其中最流行的一種是最早的印歐語言使用者(即原始印歐人群)是來自烏克蘭草原的過著農牧生活的騎馬民族。

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間興盛於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的一個古代文明。楔形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均證明在這一文明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之間有著廣泛的海上貿易。

基因滲入: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基因流動。

同位素:一種元素的幾種質量不同的形式之一。同一元素的各同位素質子數量相等,但中子數量不同。並見「碳—14年代探測法」詞條。

乳糖酶:能夠分解乳糖的消化酶。缺乏乳糖酶的人們如果喝了鮮奶,會感到腸胃不適,甚至更糟。

乳糖:奶中含有的一種糖類。

連鎖不平衡:鄰近的基因變體(通常是SNP)在群體中出現的統計相關性。染色體不斷地分裂和重組,因此群體中一條染色體上的各種變體出現的頻率會逐漸變得隨機。舉例說,通常情況下通過染色體上某處的SNP類型很難對10萬個位點以外的類型做出預測。然而在多種進化力量的作用下,會形成在染色體上相隔長距離的變體之間的相關性,稱為連鎖不平衡。

位點:染色體上特定的位置。由於人類是二倍體生物,我們在每個位點上有基因物質的兩份副本。

功能喪失:突變導致的基因功能損壞。損壞一個基因功能的突變被稱為「功能喪失突變」。為人熟知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導致歐洲人淺色皮膚的數種基因。這些本質上就是損壞了的非洲基因。基因學上功能喪失突變很常見,因為基因是很容易受損的。

馬爾薩斯陷阱:指這樣一種情形,即技術和生產的提升帶來的收益都被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抵消了,從而技術進步的回報減弱,人口的平均福利沒法提升。

線粒體DNA:細胞中叫作線粒體的細胞器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mtDNA)在細胞核外的細胞質中傳播;由此它通常只通過雌性傳播。因為每一個個體只有一對遺傳的線粒體DNA副本,所以線粒體DNA系統被稱為單倍體系統(相對於二倍體系統)。參見「二倍體」「單倍體」詞條。

莫斯特文化:在歐洲和近亞洲一帶的與尼安德特人有關的文化和工具傳統。它的特徵包括使用預先準備好的巖芯製作複雜的燧石工具,但它同時也保留了一些更早的技術。

變異:遺傳材料的變化。變異是一切遺傳多樣性的來源。

自然選擇:各種因素造成的等位基因頻率變化(排除取樣誤差)的過程。通常這意味著一個等位基因的出現頻率被它在個體適應性上造成的影響所改變。

尼安德特人:一種早期人類,從幾十萬年前到約3.5萬年前他們消亡的時候一直佔據歐亞大陸西端,據推測跟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曾形成競爭。

新石器時代:字面意思即「新的石頭紀元」,這一時期起始於農業的出現,終結於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在中東地區它起始於約公元前9000年前,終結於約公元前4500年前。參見「舊石器時代」詞條。

神經元:一種神經細胞。

核甘酸:作為DNA和RNA結構性成分的化學物質。它們包括一個叫作鹼基的單元,連接一種糖類和一個或多個磷酸基團。DNA中的四個鹼基分別為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一個染色體由幾百萬個連接的核甘酸構成。

舊石器時代:字面意思為「舊的石頭紀元」,這一時期的起始可以追溯到超過200萬年前,以源自奧杜瓦伊傳統的最早諸石器傳統為標誌,包括舊時期時代早期在歐洲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製造的石器(晚至1萬年前)。這一石器終結於農業的出現,在約公元前9000年。參見「新石器時代」詞條。

帕西人: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群體,(其中的一部分)由阿拉伯征服後離開伊朗的波斯人傳下來。

普什圖族:阿富汗最大的和巴基斯坦第二大的民族群體,穆斯林,說一種早期伊朗語,依一種稱作「普什圖瓦裡」的榮譽準則行事。他們也被稱作阿富汗人或普什圖人。

更新世:一個地理紀元,起始於大約180萬年前,一般認為終止於末次冰期結束時,約1.2萬年前。

正選擇:當自然選擇青睞一個特定的等位基因時個體的優勢出現,從而此等位基因的頻率增加。

靈長目:哺乳綱的一個目,包括原猴亞目和新舊世界的猴類、猿類和人類。

蛋白質:一條或多條經歷了複雜折疊的氨基酸鏈。

原始印歐語:參見「印歐語系」詞條。

錐體神經元:一種位於海馬體和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由長軸突和許多樹突組成。錐體神經元佔大腦皮層神經元的約80%。

隱性:一個隱性等位基因只有在一個有機體中成雙出現時才造成可探測的性徵。許多隱性等位基因是無效基因,它們什麼也不做。比如說,ABO血型中的O血型就來自一種基因產物的缺失。參見「顯性」詞條。

重組:染色體斷裂、交換斷片和重新組合的過程。也叫作「交換」。我們從每一對父母身上遺傳一對染色體。這些父母身上的染色體斷裂重組,因而我們遺傳得的染色體是父母染色體的組合。

撒馬提亞人:馬背上的遊牧民,生活在晚古時期的南俄和巴爾幹東部,斯基泰人的後裔。他們說伊朗語支的一種語言,跟斯基泰人的語言有關係。參見「阿蘭人」「汪達爾人」「斯基泰人」詞條。

斯基泰人:馬背上的遊牧民,在古典時代早期佔領南俄草原,說伊朗語支的一種語言。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撒馬提亞人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選擇性清掃:一個新的變異體因被自然選擇青睞而增加其頻率的過程。

SNP:單核甘酸多態性,在一段DNA序列的變體上一個單核甘酸與一系列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的單核甘酸不同。

西班牙蒼蠅(斑蝥):一種戰士甲蟲(Cantharides)能分泌的一種有毒的化合物,如服用會刺激尿道造成生殖器腫脹。它曾經被作為常用的壯陽藥(比方說,法王路易十四就用過),或作為毒藥。戰士甲蟲類分泌的化合物在美國是非法的,在畜牧業中使用除外。

鞘脂:一種脂質類,在細胞膜中可見,常見於神經組織中。它們在細胞識別、細胞膜結構形成和信號傳輸過程中都有重要影響。

家族性黑蒙性癡呆症:一種溶酶體貯積病症,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身上超乎尋常地常見(約100倍於其他人)。純合體會造成錐體神經元中樹突的異常分支,使得攜帶個體在嬰兒期死亡。

汪達爾人:一個東日耳曼部落,在公元4世紀時曾侵略羅馬帝國。他們經過當今的法國,佔領了當今西班牙南部地區一段時間,隨後建立了一個以北非為中心的強盜帝國。參見「阿蘭人」「撒馬提亞人」詞條。

X染色體:哺乳動物中兩條性染色體之一,雌性攜帶兩條X染色體,雄性攜帶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參見「Y染色體」詞條。

雅諾馬馬人:亞馬孫河流域的一個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從事園藝和狩獵。他們因高度的暴力行為、地區劫掠和戰爭為人所知;他們中殺死他者的男性比不殺人的選擇適應性要高。

Y染色體:哺乳動物中兩條性染色體之一,雄性攜帶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Y染色體會啟動雄性發育。除非出現變異,否則Y染色體會從父親身上毫無變化地傳到兒子身上。參見「X染色體」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