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越弱越暗越美麗 > 第三種文化 >

第三種文化

回國之前,我是那種典型的科學人,將自己的智力活動幾乎完全局限在和科學研究有關的事項上。即使讀書,除了專業類書之外,也是與專業相關的科普以及本行內的成就傑出人士的傳記。英文中的科普大概有兩類:一類是科學作者寫給普通人看的,一類是專家寫給專家或有志於研究的學生看的。我只看第二類,看這一類科普目的在於瞭解同行的專家們是如何想到他們那些想法的,希望給自己的研究帶來幫助。讀傑出人士的傳記的目的類似,一是勵志,二是學習人家的工作方式。其實,從中學生到研究生,那些將自己的生涯規劃為研究的年輕人喜歡讀的大多是傑出人士的傳記,因為年輕人是以這些人為自我期許的。

回國之後,隨著閱讀範圍的逐漸擴大,我開始看一點前面提到的第一類科普,因為覺得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可以做一個只懂自己專業的「專家」,但如果一輩子如此那就可能成為被關在籠子中的動物了。另一方面,自己開始寫科普,就必須多瞭解一點其他學科的科普知識。讀書越多,越覺得過去閱讀範圍的狹隘。將自己的閱讀範圍擴大,其實是增加自己的感覺功能。對於我來說,如果我想瞭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最近的進展,我更加願意閱讀科學作家寫的文章,而不是專家們寫的充滿專業術語的文章。將自己的體驗推而廣之,那些自己做科學或不做科學但對知識有瞭解的願望的讀者們,其實應該更加喜歡非專業化的科學寫作的。由於偶然的機會,我開始為《新發現》寫專欄,而這個雜誌的定位恰好就是非專業化的科學傳播。

我為《新發現》寫專欄大約三年了,每月一篇。每一期我基本瀏覽一遍,有些感興趣的文章會認真看,例如關於物理的文章,以及一些生物方面的文章。我兒子是初中生,他也時常將雜誌要去看,可見這個刊物的閱讀對像非常寬。我三年半前開始寫博客,開始的時候我的博客內容很專業,用意是我的學生看了會瞭解我關注哪些研究方向。為《新發現》寫專欄後,我的博客的內容越來越通俗,影響的範圍從而越來越大。

《新發現》辦科普刊物的態度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他們給作者很大的空間,強調文理的交融,以及科普文章的趣味性,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我也從《新發現》主編嚴鋒和中文部主任王艷那裡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和文學相關的。如果說我在中文和文學閱讀方面有所提高,和他們的交流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嚴鋒甚至建議過我寫科幻,雖然目前我的精力和能力不允許我這麼做,我還是覺得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建議。我經常和王艷交流文學方面的看法,偶爾見面會談得很久。

中國社會的發展使得科學寫作前景越來越看好。有兩個因素使得我看好科學寫作的前景。第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在衣食住行之外感覺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於是閱讀必將回歸。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增加,閱讀除了尋常的休閒以及文學閱讀外,科學閱讀的比例將會增加。第二,由於現代社會中的科學技術的影響,很多社會問題與科學技術相關,例如全球變暖、金融危機、中醫問題,這是舉其大者。「中等」問題如三聚氰胺事件,也迫使人們更加關注科學技術。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當代西方人關心的一些問題也將進入中國社會,例如動物克隆、人類基因改造問題和干細胞問題。

過去,我純粹從大趨勢推測中國文化的復興以及科學文化的興起(不是復興,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出現過「科學文化熱」)。最近,一個由對科學傳播有興趣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體——科學松鼠會——突然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寫出大批有趣的科普文章並組織了很多活動,他們博客的人氣之高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每天點擊超過兩萬次。如果有毅力堅持下去,我相信他們的人氣會越來越高。他們的成績證明了我過去的推測,科學文化必將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說到主流文化,我想起英國的物理學家兼小說家查爾斯·斯諾在1950年發表的一本書,題為「兩種文化」。在這本書中斯諾將知識分子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的文學類知識分子,一類是科學家。半個多世紀之前,英國的文學類知識分子號稱知識分子,排除了科學家。這很自然,因為那時科學家的影響基本不出校園。斯諾認為未來必須出現第三種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時至今日,在西方世界,斯諾期望的景象並沒有出現,因為科學家和文化人之間還存在語言的鴻溝,雖然我們能夠見到越來越多的共同活動。在西方,許多科學家開始直接與公眾對話,這也可以稱為第三種文化,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在成為「明星」。

由此我想到中國的目前情況,我們也許還處在英國的上世紀30年代那個階段,文學類知識分子將自己看成是知識分子,而科學家們似乎還局限於自己的傳統角色,並沒有開展與公眾真正的對話。我們倒是有過學習所謂後現代的「文化熱」,這個趨勢似乎從來沒有成為潮流。而在後現代已經在西方被邊緣化的今天,後現代在中國看來永遠不可能成為潮流。Edge雜誌主編約翰·布洛克曼(John Brockman)也說,那些不關心科學和現實世界的所謂知識分子到了90年代已經不配做思考者,他們基於為註解做註解的那些活動只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在中國,科學家們還是日益專門化著,很多科學家除了閱讀新聞外基本不讀其他學科的科普,也很少閱讀文化類讀物。一年多前,科學院主辦的科學網開闢了科學博客版塊,現在已經有接近兩千個博客,大多數作者是科學家和學習科學的學生。雖然科學網博客還需要時日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出現真正有特色有觀點的博客,這個趨勢至少說明中國科學家的專門化慢慢開始被打破。

科學家需要和公眾對話,公眾需要瞭解科學家們的工作,需要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因素的來龍去脈,我相信類似《新發現》這類有著很大親和性的刊物的讀者會越來越多,在科學文化的蔓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