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生氣就不生病:郝萬山說健康2 > 後記EPILOGUE大醫治未病 >

後記EPILOGUE大醫治未病

紀紅

在門診跟隨郝老師看診,每當看到病人焦慮而來欣喜而去,從心裡也不由得歡喜。可每次遇到病人感謝郝老師時,老師對病人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用謝我,是你的自調機能恢復得好,所以病就好了,我只是幫了點兒小忙。」開始我並不太理解這句話,心想是老師過謙了吧,那些病人無一不是走過了漫長的求醫之路,來的時候大多是要問:「我這病能好嗎?」「我這可是疑難雜症啊!」近乎無望的憂慮伴隨著病人。直到有一天我真的讀懂了老師的醫道才恍然大悟,老師「治的是得病的人,而不只是人得的病」。這番思想與2500年前西方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說的「疾病的痊癒是要通過自身的自愈力,醫師只是在旁協助而已」如出一轍。

作為一個學醫、從醫五十載以上的老中醫,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天下人都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每次有人請他去講課,他都堅持講養生、講預防、講如何知未病和治未病。

治未病是《黃帝內經》的思想,包括了未病先防和小病早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講的是未病先防。《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說的:「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說的就是小病早治。這些話依然適用於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否則像喬布斯等精英就不會56歲早逝了。

要想治未病,就必須知未病。在《郝萬山說健康》裡,詳細介紹了亞健康的表現和危害,認識亞健康就是知未病。而且書裡強調「生命的開始,就是衰老的啟動,養生抗衰老,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提示養生要從未病開始。而「心要靜,身要動,營養均衡不過剩」,則是養生的基本要領,也是治未病的法則。這本書則以大量案例,警示大家意識情緒是如何影響健康的,負向情緒不僅可以導致許多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產生,甚至可以影響一生的命運與幸福。這顯然是知未病和治未病的續篇。如果你的負向情緒過多,你就要意識到,這就可能是疾病的萌芽。而調節控制情緒,這本身就是治未病。

在這個以名利論成敗的年代,焦慮緊張自然難免,負性情緒如影隨形。據媒體報道,中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在60萬以上,已經超過日本成為過勞死第一大國。每當看到一些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因為過勞致死,倍覺可惜,這原本是人生最好的年齡。

可怎麼才能心平呢?有些事由不得你不生氣!我不氣他他氣我呀!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郝老師看到並治癒了太多由於身體原因而無法承受壓力、無法控制情緒的人,所以在這本書裡,他把自己多年行醫經驗總結出來告訴大家:治癒身體,平復情緒,就能實現美好的人生。

不生氣就不生病,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原本就是個樸實的常識,只是人們在擁有健康的時候,常常認識不到這個常識。而在生病之後,焦慮緊張恐懼,更不去思考情緒對疾病的康復同樣有著直接的作用。希望有緣讀到這本書的人,從此能改變觀念,重視調控情緒。觀念變,你的情緒就會跟著變,情緒變你的健康就會跟著變,健康變,你的命運也就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2014年10月6日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