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品酒者和喝酒者 >

品酒者和喝酒者

最近一個月腸胃不太好,食得清淡,亦無酒欲,但其間去了趟蓬萊葡萄酒產區,試了一些國產酒;在廣州給《葡萄酒》雜誌做了回年度「金樽獎」評委,一天品嚐、打分了一百多款酒;回深圳參加了美國俄勒岡州精品黑皮諾的品鑒會,品了十款甚具產區特色的代表性好酒。每個場合幾乎所有的酒都沒有嚥下喉嚨,而是專業地吐掉了,而對酒的品鑒、評價,我自信還是做到了中肯、專業和客觀。這其間也恰好不斷地收到酒友盧叔的短信,探討品酒時嗅覺和味覺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倒也引發了我的深思。

問曰:「味覺、嗅覺是喝酒過程中主要的兩種感受。兩個感覺體系互相聯繫、相互影響。新酒徒認為,香氣十分重要。味覺無非就是酸、甜、苦、辣、鹹,但是香氣則賦予了味道生命,比如酸味配上話梅的香氣,就會喚起人們吃話梅的記憶,從而帶來吃梅子的歡愉;如配上橘子香氣,又會令人想起橘子,又是另一種歡愉。因此,我覺得,香氣是酒體差異化,或者說能否成為好酒的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

答之云:「是,香氣能激發情感,不喝酒的人也可以享受到,那麼,兄這樣想:如果不喝酒的人從酒中所得和喝酒的人所得一樣,那酒的價值到底何在呢?鼻子和嘴是否有理由打架?值得一思否?好酒必有好的香氣,但不是隨時都能夠表現出來,需要因應酒齡、是否到達適飲期來醒酒、侍酒,以達至當期時所能達至的最佳表現。那麼,如果香氣表現不好時,酒是不是就不是好酒呢?這時候怎麼判斷?香氣判斷是附加值,是享受值,是價值判斷,但口感判斷是酒質判斷的基礎,是基本功,是品質判斷,也是真正的價值判斷所在。」

問曰:「有人認為,葡萄酒沒有過多內容,主要是葡萄品種賦予氣味、釀製過程賦予氣味、醇化過程賦予氣味,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答之云:「東坡《南行前集序》:『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葡萄酒之香氣雲霧也、華實也,充滿勃郁而見於外者也;葡萄酒之酒體山川也、草木也,葡萄酒之內容也,夫雖欲無有、豈可得耶!——如無酒體豈有氣體?!」

如果你要鑒別一款葡萄酒質量的好壞、等級的差異,聞完香氣基本上已經可以作出判斷了,輔以入口的品嚐,以複雜度、口感的細緻作出證實。

也正是因為葡萄酒的質量和等級在聞香階段已經可以作出判斷了,所以很多書籍、課程往往突出聞香的重要性,反而忽略了口感分析,或者對口感分析下的功夫不夠,也不真的懂得到底該如何作葡萄酒的口感分析,只是泛泛地講酸、甜、苦、辣、鹹,結構感、層次感、大酒等等。

但是葡萄酒畢竟是要用來喝的,你花幾千塊買瓶波爾多列級酒或者帕克90分以上的酒,還需要再作品質判斷麼?需要的是口腔中的享受、落肚後的感觸吧。

如何感受?這才是重要的。

酒的口感,除了味覺,還包括觸覺,而觸覺,既是身體的接觸,也包括心靈的感觸。

品酒者和喝酒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