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救護車到來前,你能做什麼? > 第五章 遭遇外傷,急救方法信手拈來 >

第五章 遭遇外傷,急救方法信手拈來

急救意識能救人,別怕「小題大做」

多年前的一天,北京急救中心接到一個電話,說國際機床展覽會上有個外國人受傷了,讓我們趕緊過去。到了現場,只見一個身材高大的外國人倒在地上,從他的表情看不出什麼痛苦,他雙眼還瞅著我們,意識很清醒,但一動不動。旁邊的人告訴我,這個外國人是丹麥的一個廠商代表,之前在做機床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不料刀具突然飛了出來,好在他反應極快,連忙閃躲,沒有被刀具擊中,但沒站穩,就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之後就一直在地上躺著。

我讓翻譯問他:「這麼半天了,怎麼還不起來啊?」

翻譯把我的話告訴他後,當時他說了一句讓我很震驚的話:「醫生讓我起來我才起來呢。」因為我從來沒聽一個中國人這麼說過。從他的一句話可以看出,外國人對醫生的信任,當然這種做法也是一種科學的做法,如果一個人真的已經受傷了,在不明傷情的情況下,隨意活動很可能加重損傷。

我馬上為他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我問他:「現在感覺怎麼樣?」

他說:「沒有什麼不好的感覺。」

我又問:「你能不能自己站起來?」

他反問:「你是醫生嗎?」

當翻譯告訴他,我是北京急救中心的醫生時,他才站了起來。

這件事對我觸動比較大,外國人從小接受急救教育,有這種意識,但我們中國人卻很少有這種意識。如果是我們自己摔倒了,大部分人肯定會想,又沒摔壞,肯定沒什麼問題,馬上就爬起來了,絕不可能躺在地上,還保持一個姿勢那麼久。在圍觀的中國人看來,那個外國人的行為多少有些小題大做,甚至有點兒「傻」,但究竟是不是真的緊張過頭了呢?事實上,真正「傻」的是我們,聽一聽下面的故事,大家心裡也許就有數了。

有一天,一輛公交車在路上開得好好的,突然前面一輛自行車猛地從自行車道拐進了機動車道。在這緊急關頭,對面正巧有一輛大轎車,司機不能向左打方向,只能急剎車。萬幸的是,公交車在自行車後面不到半米的距離處停下來了,但是這一腳油門踩得突然,力度又大,後面站著的一些乘客由於慣性,一下子就衝到前面來了,有個50歲左右的人一下子就摔倒了,他馬上又爬了起來。司機回頭問:「有受傷的沒有?」大家都說沒有,那個摔倒的人也說沒事兒。司機也顧不上許多,罵了騎自行車的幾句,繼續開車走了。

沒想到的是,公交車剛開沒幾分鐘,剛摔倒的那個人開始出現腹痛、腹脹,突然癱軟在地,面色蒼白、冷汗直流。司機一看,嚇壞了,連忙把車停在路邊,撥打了急救電話120。

我們到了現場,登上公交車後,一看,那個患者蜷縮側臥在地,面色蒼白,是急性貧血貌,典型的出血性休克的表現。司機在旁邊十分緊張,趕緊解釋之前的情況。我邊聽他敘述病情,邊檢查患者的腹部:按壓患者腹部,疼痛加重,按壓下去後突然抬手,疼痛也加重;患者腹部摸上去感覺硬邦邦的,肌肉很緊張(「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是「腹膜刺激征」的三大表現),再一量血壓,60/40毫米汞柱。

結合患者的受傷史及腹膜刺激征、休克的表現,其腹腔臟器肯定出血了。於是,我馬上給患者建立了兩條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並立刻就近送往北京積水潭醫院,進一步診斷、救治。

過了兩天,我又到積水潭醫院送患者,見到上次接診的外科醫生,我問起了那個休克的患者,外科醫生告訴我:「賈大夫,您上次送來的那個腹腔出血的患者,來了之後很快就進行了腹腔探查,結果是腸系膜動脈斷裂大出血。手術結紮止血、輸血、抗休克。幸虧來得早,救過來了。」

好好的腸系膜動脈是怎麼斷裂的呢?就是剎車時,整個人由於慣性突然衝到前面,腸系膜動脈受到猛然、強烈的牽拉,被拉斷了。這就是當時沒有立即出現症狀的典型的隱蔽傷,很容易被人忽視。

聽了上面這個故事,很多人就不會嘲笑上面那個丹麥人「小題大做」了。就是這些在咱們看起來有點兒小題大做、虛張聲勢的事兒,卻是不無道理的。還是那句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關鍵時候能保住一條命。

那個丹麥人是個很好的例子,人家在急救這方面的確比我們做的要好得多,值得我們學習。

受傷別亂動,沒有外傷不代表沒有傷

武俠小說裡常常有這樣的描述:某內功十分厲害的大俠用力拍出一掌,掌風強勁凌厲,結果,被打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任何損傷,但沒過一會兒,突然噴出一口血,倒地而亡,原來是被大俠的內力「震碎」了五臟六腑。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遇到這樣的「武林高手」的,但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類似的這麼玄乎的事兒呢?有。

我認識一個中學老師,有一次他們學校組織老師去山裡旅遊,下山時,大巴車的剎車失靈了,車翻滾到了山下,一車人從車窗裡被重重甩了出來。當時車上60多人,當場就死了十幾個,這屬於重大事故。

其中,有位老師被拋出車外後,爬了起來,伸展了一下自己的四肢,感覺好像沒什麼大問題,身上也沒有外傷,就沒有多想。這人很善良,馬上開始四處幫助別人脫離危險。忙了半個多小時,急救車來了,他鬆了口氣,一下子坐在地上,打算歇一下。結果這一歇不要緊,他的臉色瞬間變得像白紙一樣,倒下後再也沒有起來,就這麼死了。後來,他被拉去醫院進行檢查,死因竟然是內臟受傷導致的慢性出血。當時,如果他不四處亂動,也許能減輕受傷的程度,沒準兒送到醫院還有救。

人,是血肉之軀,巨大的外界暴力作用於人體,很有可能把內臟「震碎」。這種由於強大的外界暴力導致「內傷」的病例,大多發生在交通事故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很多人由於所受的外力大,往往傷勢嚴重,傷情複雜,而且經常是造成多器官、多部位的損傷。更要命的是,這種「內傷」有較強的隱蔽性,當下不容易被發現,極易延誤就醫的時間,或者傷者自己貿然活動,加重了內臟出血,過後就追悔莫及了。

那該如何分辨傷者是外出血、內出血,還是皮下出血呢?也非常簡單:

一般被利器所傷的,比如被刀砍傷,血液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流出來,肯定就是外出血。

如果上腹部被打了一拳或被踢了一腳,結果脾破裂出血了,那就是典型的內出血。

皮下出血可以見到受傷的局部出現青紫、腫脹。內出血和皮下出血在皮膚表面都看不見血液流出。

內出血和外出血相比,哪個更危險?一般人都會覺得外出血更危險,因為大家直觀的印象是,一般死在現場的傷者,基本上都是外出血,而像顱內出血、肝脾破裂等內出血的患者,往往都來得及被送往醫院。

而事實上在醫生看來,內出血比外出血更危險、更難處理。對於外出血,如金屬刀具刺傷、割傷,或者是被動物咬傷的出血等,要比內出血的處理容易得多,不用說醫生,即使一個人不是醫生,通過簡單的學習,也能自己處理。而內出血比較難處理,在醫院外面幾乎是沒有辦法處理的,比如肝破裂出血,就算把中國最棒的肝膽外科醫生叫過去,也不可能馬上在大街上做手術。一般地,如果判斷傷者是內出血,就不要搬動他,也別讓他亂動,避免加重出血,也不要給傷者喝水,以免手術時導致其發生嘔吐,造成窒息,靜靜等待救護車的到來即可。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動脈大出血:用力壓!

窒息、大出血和內臟嚴重損毀是早期死亡最主要的三個原因。窒息的原因不同,處理的方法不同,處理的難度也不同;對於內臟嚴重損毀,一般在現場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盡快到醫院進行搶救;對於大出血來說,及時、有效的止血,往往是決定救治成敗的重要環節,而止血是一般人通過學習能夠很快學會並運用的,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實用性。

人體的血量一般占自身體重的7%~8%,一般按8%計算。比如,一個人的體重是50公斤,那麼他的全身有4000毫升的血液。當出血量達到全身總血量的20%的時候,人就會發生休克。當出血量達到全身總血量的40%的時候,就會迅速危及生命。所以,現場及時、有效的止血,是挽救生命時最重要的一步。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個冬天的傍晚,天色已晚,漫天刮著「黃風」,就是現在說的沙塵暴,風特別大,捲著土,讓人睜不開眼。下班後,我順路到位於八面槽的外文書店去看書,把自行車停在了書店門口,這期間自行車被風刮倒了好幾次,我也出來扶了幾次。後來,等我看完書出來,正準備推車走時,突然看見馬路對面賣錄音機的商店上方,一塊護窗板從高處垂直落下,正好砸在一個經過的30多歲的婦女的頭上,人當時就躺下了,血噴了一米多高:這一切不過是瞬間發生的事。

我立刻把自行車丟在路邊,馬上衝到馬路對面。這時,受傷的婦女已經昏迷,被路過的行人抱住,但鮮血還在噴射。我迅速從兜裡掏出一塊乾淨的大手絹兒,折疊了幾下,一手用手絹兒用力壓住受傷婦女正在噴血的傷口,另一隻手的拇指壓在傷側的顳淺動脈的部位,噴泉般的出血立刻被制止住了。

此時,又有幾位路人伸出援手,攔了一輛「小蹦蹦」,幾個人齊心協力把受傷的婦女抱上了車,又都跟著上了車。

在去北京協和醫院的途中,我隔著手絹兒摸了摸傷者受傷的部位,發現右側頭頂部顱骨凹陷骨折。

送完傷員,我走回外文書店門口取自行車,居然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坐在一旁對我說:「小伙子,這是你的車吧?光顧著救人了,忘了鎖車了吧?我在這兒給你看著吶。」我當時特感動,天這麼冷、風這麼大,一位雙鬢斑白的老人居然還在給我看著車。再想想現在,連老人跌倒扶不扶都要討論,唉……

第二天,我正好往協和醫院送一個病人,順便問了問昨天那個受傷婦女的情況,值班的護士說:「昨天那個女患者顱骨凹陷骨折、大出血,幸虧有幾個好心人把她及時送到醫院,聽說正好有個急救站的大夫下班路過趕上了,及時採取了止血措施。已經救過來了。」

如果當時沒有人幫她壓住傷口止血,估計很快就會發生休克而危及生命了。動脈出血,顏色鮮紅,血液從近端傷口呈搏動性噴射而出,危險性大;靜脈出血,顏色暗紅,血液從遠端傷口持續湧出,相對動脈出血危險性小。但大靜脈斷裂,同樣十分危險。

簡單地說,只要見到血是噴出來的,肯定有動脈破裂出血。還有一種是毛細血管出血,就是外表擦破點兒皮,血是滲出來的,一般生活中遇到的小擦傷都是毛細血管出血,沒有危險,大家都能自行解決,這裡就不多說了。

無論是什麼血管破裂出血,通常都可以採用直接壓迫出血部位的止血方法,這是現場急救中應用機會最多、最易掌握、最快捷、最有效的即刻止血法。可用於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出血。傷口先覆蓋上敷料、手帕等材料,然後用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壓迫,一般數分鐘後,出血就可以停止,然後加壓包紮。

動脈出血還可以用指壓止血法。指壓止血法對於普通人來說,掌握難度比較大,但它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上肢的動脈斷了,噴出血來了,用拇指壓迫出血血管的近端(離心臟近的叫近端,離心臟遠的叫遠端),使血管被壓閉塞,血流就中斷了,就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那有人就會問了:「像上面那位女士大出血那麼洶湧,用指壓止血法還有用嗎?」其實,對於頭部出血,眉毛以上的前額部、頭頂部及兩側的顳部動脈破裂出血,都可以壓迫顳淺動脈而達到當即止血的目的。但枕部動脈出血,應該壓迫枕動脈來達到止血的效果。

那其他部位的大出血又該壓哪裡呢?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我面對面給大家講,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各個止血點的位置。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在緊急狀況下,要又快又準地找到止血點不太容易,只要掌握以下止血壓迫的大原則即可。如果有人下肢動脈大出血,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拳頭直接用力壓迫大腿根部,這就是股動脈近心端的位置。如果是小腿動脈破裂出血呢?小腿受傷既可以壓股動脈,也可以壓膕動脈。膕動脈在小腿與大腿的連接處,膝蓋的後面。類似地,如果是上肢受傷就壓胳膊的根部,也可以用拇指按壓鎖骨下動脈。這個動脈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如果胳膊被刀傷了,手被刀傷了,其實都可以壓這條動脈止血。四肢出血,順著出血點很容易就能找到出血血管,按壓近心端就能止血。

指壓止血對大動脈出血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它也有個缺點,就是不能持久。用力按壓一段時間後,手會酸、會累,壓力不夠,止血效果就差了。所以,壓迫止血點後,如果情況不太凶險了,應該趕緊找個有用的東西進行包紮。

顳淺動脈在雙側耳屏前上方的凹陷處,有脈搏搏動。
股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的動脈搏動處,下肢出血可直接用力按壓此處。
肱動脈位於上臂肱二頭肌內側緣動脈搏動處,即平常量血壓的位置,可用於上臂出血。
膕動脈位於膕橫紋中點動脈搏動處,即膝蓋背側,小腿出血可按壓此處。
尺、橈動脈位於腕部橫紋上方兩側動脈搏動處,手掌部出血可按壓此處。
脛後動脈位於腳內踝後側處,足部出血,可按壓此處。
指動脈位於各個手指根部兩側,手指出血可按此處。
面動脈在下頜角前上方1.5厘米處。
按壓鎖骨下動脈,可以對肩部、腋窩及上肢動脈破裂出血進行止血。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止血帶關鍵時刻能救命,用錯會害人

20世紀70年代的一天,北京自行車隊在公路上訓練。整個自行車隊的隊形並不是在一條線上,而是錯落有致,這樣的隊形符合流體力學或空氣動力學原理,可以減少全隊行進的阻力,提高全隊的速度。後來,後面的一個隊員駛入了快車道,甚至駛入了逆行。

這時,對面開過來一輛汽車,一下子就把最後一個隊員給撞倒了,人仰車翻,右側股骨幹完全性開放性骨折,股動脈完全斷裂,鮮血噴出三四米遠。須知,股動脈或頸動脈完全斷裂導致的大出血,平均2~5分鐘就可死亡,這小伙子危在頃刻!

當時,全車隊的成員都停了下來。儘管在平時的運動中,隊員難免受傷,但誰也沒見過這麼嚴重的狀況,大夥兒都傻了,愣在那裡,不知道怎麼辦。在這萬分危急之中,受傷的運動員本人突然坐起,將自己雙手的大拇指重疊,用力壓住位於大腿根部的股動脈止血點,霎時間,正在噴射中的血柱就停止了。

大家驚魂未定,這小伙子又大聲向隊友們喊道:「你們還愣著幹嗎?趕快扒一條內帶!」隊友們立即扒出一條自行車內帶:自行車內帶是絕好的橡皮止血帶!隊友們迅速幫他在受傷部位的近心端結紮了這條橡皮止血帶,出血被完全有效地控制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知道他雖然傷得很重,但已經沒有危險了,然後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

後來,這個運動員被送到醫院做了手術,3個多月後就已經活蹦亂跳重新投入訓練了。

這是一個經典絕倫、令人讚歎的自救互救成功的案例!

這事發生在35年前,當時我在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工作,是我隨北京足球隊到昆明海埂國家體委足球訓練基地訓練時,領隊王興齋先生親口講給我聽的。20世紀70年代,王興齋先生當時正擔任北京自行車隊領隊,這是他親身經歷的事件,他對那個小伙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自救互救,需要的不僅是急救技能,更需要急救意識,以及智慧、勇氣、機敏、自信、冷靜、果斷……

當時,這個運動員遇到的情況非常凶險,如果他是一個完全沒有急救知識的人,周圍的人也不會急救,那他鐵定就沒命了。在這裡,我想要強調的就是正確使用止血帶的重要性。

通常,最理想的止血法是橡皮止血帶止血法。橡皮止血帶是一條空心的橡皮管,長80~100厘米。醫用聽診器的橡膠管最適用於上肢止血,如果用於下肢止血,橡膠管最少也要雙股才成。

當然,我們不可能天天隨身帶著橡皮止血帶。那麼,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該怎麼辦?沒有橡皮止血帶,也可以採用絞緊止血法。三角巾、床單、被罩、窗簾、桌布這些材料,都可以拿來用。但鐵絲、電線、繩子等沒有彈性的東西不能當止血帶用。

有一次,在一個建築工地,有個工人的手被割傷了,傷口很深,動脈斷了,血出得厲害。工友們就拿建築工地上綁鋼筋的8號鉛絲給他當了止血帶,還用鉗子給死死擰緊,接著給我們急救中心打了電話。等我趕到那兒時,血雖然是止住了,但是那個工人的整個手都黑紫了。我趕緊重新結紮了橡皮止血帶,又把8號鉛絲用鉗子擰了下來。幸好時間不長,後來經過醫院的處理,他的手恢復得還挺好。如果當時鉛絲捆的時間過長,那個工人的手可能非但治不好,甚至很可能截肢。

另外,止血帶的使用也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用好了,能救命,用不好,有可能造成身體缺血、肌肉攣縮或者壞死,甚至會造成神經損傷、腎功能衰竭。使用止血帶應注意以下事項:

1止血帶不要直接結紮在皮膚上,應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襯墊纏繞兩三周,再結紮止血帶,避免造成局部損傷。

2結紮止血帶的部位有要求。上肢結紮在上臂的上1/3段,避免結紮在中、下段,以防損傷橈神經而影響手臂的功能;下肢結紮在大腿中段。尺骨與橈骨之間、脛骨與腓骨之間均有骨間動脈,止血效果較差。

3止血帶鬆緊要適度,以停止出血或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為度(以最小的力量達到止血的目的為最佳)。

過緊可能造成局部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的損傷,過松往往只壓迫住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動脈血流未被阻斷,形成有動脈出血而無靜脈回流,反而使得有效循環血量更加減少,從而導致休克或加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4結紮止血帶總的時間不宜超過2~3小時,每隔40~50分鐘鬆解一次,以暫時恢復遠端肢體的供血。此時如有出血,用指壓止血法。鬆解5~10分鐘後,在比原結紮部位稍低的位置,重新結紮止血帶。如果鬆解止血帶後再度出血,可用指壓止血法,壓迫5~10分鐘,再重新結紮止血帶。如肢體已無保存價值,在轉運途中可不必再鬆解止血帶,以免加重休克。

5結紮好止血帶後,在明顯部位加上標記,註明結紮止血帶的時間。經有效的止血、包紮後,不要在現場做不必要的停留,盡快將傷員送往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救治。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如何正確使用止血帶?

1.材料的選擇

沒有專業止血帶,可以選擇三角巾、床單、被罩、窗簾、桌布這些有彈性的材料來用,但鐵絲、電線、繩子等沒有彈性的東西不能當止血帶用。

2.結紮的要求

在皮膚上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襯墊纏繞兩三周,再結紮止血帶。

3.部位的要求

上肢結紮在上臂的上1/3段,下肢結紮在大腿中段。

4.鬆緊度的要求

以停止出血或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為度(以最小力達到止血目的為最佳)。

5.結紮時間的要求

總結紮時間不超過2~3小時,每隔40~50分鐘鬆解一次,如有出血,用指壓法壓迫5~10分鐘,再重新結紮。

6.做好標記

結紮好止血帶後,在明顯部位加上標記,註明結紮止血帶的時間,並盡快將傷員送往醫院。

小血管出血:緊緊壓住出血部位

前面提到了嚴重的大動脈出血的止血方法,那對於比較小的動脈和靜脈出血,又該如何處理?

記得有一年夏天,酷暑難當,在宣武門外校場五條,一個送桶裝水的陝西小伙子跟人發生了衝突,他掏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去捅人家,結果對方是三個人,刀被搶過去了,把他給捅了。

當時圍觀的人特別多,但是沒一個人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大家都在一邊兒站著,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沒人管小伙子,好在後來有人打了急救電話。我到了以後,肇事者早就跑了,受傷的小伙子也被老鄉就近送到廣內醫院去了,只看到路邊有一大攤血,厚厚的一層,已經凝固了。

我到了廣內醫院一看,小伙子右上臂纏了幾層繃帶,穿著一個運動短褲躺在床上,已經停止了心跳、呼吸。打開繃帶一看,已經不出血了,只見右上臂內側有一個不到一厘米的傷口,我又把他全身檢查了一遍,只此一處傷口。

難道就是這小小的傷口要了他的命?還是另有其他我未發現的原因?鬧不清也不要緊,反正這個非正常死亡是歸公安局管。

過了幾天,宣武區分局的刑警到急救中心找到我,調查這個案件。我把我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警察,警察也給我看了一份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出具的報告,報告還附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死者的右臂,旁邊還放了一個標尺。報告中的文字說明是「肱動脈完全斷裂,傷口7毫米,出血性休剋死亡」。我覺得太遺憾了,一個僅僅7毫米的傷口,竟然要了一個壯小伙兒的命。

其實,當時只要有人馬上直接壓住小伙子的傷口,或壓迫傷口近端的動脈,就能止住血,也就不至於喪命。如果這小伙子自己稍有些急救常識,自己也可以壓迫住傷口,也許就不會年紀輕輕的客死他鄉了。

對於小動脈和小靜脈這些小血管出血,一般採用直接壓迫傷口止血和加壓包紮止血。

外傷現場急救止血,要求迅速,有時來不及細想,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最有效,直接壓迫傷口止血,就是哪裡流血壓哪裡。這在現場急救中用得最多,而且是最易掌握、最快捷的方法,多用於小動脈、小靜脈、毛細血管出血,有即刻止血的效果。

按壓傷口時,注意別用手直接壓,因為人手上有各種細菌,很可能引起傷口感染;另外,手與傷口的貼附可能會有縫隙,不會很緊密,止血效果較差。

正確的做法是先放好無菌敷料,再用手壓迫。如果現場沒有無菌敷料的話,最方便的替代的材料是潔淨的布。通常最容易得到的就是身上穿的衣服了。把衣服撕開後,便可使用,折疊數層代替敷料,放在出血部位,用手緊緊壓在敷料上。

如果敷料被血浸透了,是不是要趕緊換一塊新的敷料?絕對不行!因為這就像用海綿反覆在傷口吸血一樣,止血的效果沒達到,反而增加了出血量。正確的做法是,在原有的敷料上面再加一塊。一般在壓迫幾分鐘後,出血就能得到控制了。

如果傷口在上肢,可以將上肢抬高,高於心臟;如果傷口在下肢,可讓傷者躺下,把下肢抬高。

經過直接壓迫傷口止血有效後,還應加壓包紮,就是把無菌敷料墊厚一點,包紮略緊一點兒,給傷口施加一定的壓力,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但不能過緊,如果包紮後出現了肢體青紫、腫脹,說明包紮過緊,可能會影響血液循環,應該鬆解後重新包紮。

外傷現場止血,要先放好無菌敷料,再用手壓迫。如果現場沒有無菌敷料,可以找潔淨的布代替。

這些情況要用填塞止血法

如果是鼻腔、頸部、腋窩、腹股溝、陰道出血以及盲管傷、穿透傷(貫通傷)、較深的傷口、組織缺損等,用無菌或潔淨的布類填塞傷口,填滿填緊後再加壓包紮,這就叫填塞止血法。

有一個高中的女孩兒,跟同學一起翻越學校的柵欄,結果腳一滑,一下子騎在了豎著的欄杆上了,正好插入陰道。等我們趕到現場的時候,她的同學們已經把她抱下來了,陰道還在出血,女孩兒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

我們趕緊把她抬上救護車,護士用紗布蘸點兒液體石蠟(起到潤滑的作用),填滿女孩兒的陰道止住了血,又用三角巾包紮後,送去了醫院。

這是個極其危險的事件,幸虧那個插入陰道的鐵欄杆不太長。如果再長些,就有可能刺入腹腔內,如果刺破腹主動脈,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有一天夜裡,我們趕到一個小旅店,看到白色床單上有一大片鮮血,而且濕透了棉褥。一問才知道,原來當晚是兩個年輕人的初夜,由於性交後出血量較大,不像是處女膜破裂出血,兩個人害怕了,於是撥打了急救電話。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想起解剖老師講課時曾提到過,粗暴的性交動作有可能把女方的陰道後穹隆撕裂。後來,我也是用紗布填塞的方法把女生的陰道填緊、填滿,再加壓包紮,血很快止住了。

我們把這個病人送到北京友誼醫院婦產科,是一位十分溫和的女醫生接診。我小聲對她說:「我稍等一會兒,麻煩您一會兒把診斷結果告訴我。」過了一會兒,女醫生出來了,她告訴我:「您還真說對了,就是陰道後穹窿撕裂了。」

這樣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後來我又見過三例。

那較常見的鼻出血又該怎麼辦?

有一次,我的一個南方的朋友來北京出差,晚上找我一塊兒吃飯,抱怨道:「你們北京真沒法待!當天晚上洗的衣服,第二天早上居然都干了,這麼乾燥的天氣,讓人怎麼待啊?」

他常年待在南方,鼻子比較敏感,受不了乾燥的天氣,很容易鼻黏膜出血。正說著呢,鼻子又出血了,他馬上仰起頭。我趕緊阻止他,讓他低頭,朋友雖然照做了,但很不解,後來我跟他解釋了一番。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不少老師告訴我們,流鼻血的時候要仰頭。其實,流鼻血仰頭是錯誤的。仰頭可能導致血液通過鼻孔進入氣道及肺內,引起窒息;血液還可能被吞嚥進入食道及胃腸,刺激胃腸黏膜產生不適感或噁心、嘔吐。

鼻出血時可採用壓迫止血法,正確的做法是身體稍向前傾、低頭、張口呼吸,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雙側鼻翼,並向後上方壓迫。壓迫數分鐘後,多可達到止血的目的。

鼻出血時,要低頭不要抬頭,然後張口,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雙側鼻翼,向鼻子後上方壓迫。

如果是因為血液病、鼻咽癌、高血壓或鼻外傷等原因導致的出血,那就不光是止血了,還需要進行全身治療,這時應該及時去醫院。另外,顱底骨折引起的鼻出血的處理,在後面的章節會涉及。

填塞止血法對盲管傷、貫通傷也可起到止血作用。什麼叫「盲管傷、貫通傷」?

比如,同樣是刀傷,一把刀刺進身體,「有進口沒出口」的就是盲管傷,「有進口有出口」的就是貫通傷了。這些情況下,都可以用無菌紗布填塞傷口,填緊、填滿,再加壓包紮。當然,如果一時間找不到無菌紗布,用乾淨的衣服代替就可以。

包紮傷口要學會「就地取材」

包紮是外傷現場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受傷部位經過有效的止血後,均應進行及時、正確的包紮。

為什麼要學包紮呢?有三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加壓包紮止血時需要用到;二是包紮能夠保護傷口,避免繼續損傷和污染;三是包紮可以固定敷料,能減輕傷者的痛苦。學會包紮後,對於生活中的一些小傷,自己就能處理了。

·繃帶包紮法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繃帶包紮方法。

環形包紮法: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包紮法,適用於腕部、踝部、額部及身體粗細相近的部位,也用於各種繃帶包紮方法的起始端。

繃帶稍微斜放在傷口處,纏繞一周,在做第二周纏繞後,將第一周斜出來的一角翻折,再繼續纏繞第三、四周,將斜角壓住,然後繼續纏繞,每週壓住前一周,最後用膠布固定末端。

螺旋包紮法:主要用於四肢等粗細近似均等的部位。

環形包紮法是最基礎的包紮法,也是各種繃帶包紮方法的起始包紮步驟。
進行螺旋包紮時,後一周的繃帶要壓住前一周的2/3。

先按照環形包紮法纏兩三周,再斜著向上繼續纏,每一圈壓住前一圈的2 /3,末端用膠布固定。

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粗細不等的部位包紮,如前臂、小腿、大腿等。

先用環形包紮纏兩周,再用螺旋包紮,然後用一隻手的手指按住繃帶中央,另一手將繃帶向下反折,再繼續如此包紮。每一次反折需要排列整齊,注意不要在傷口與骨隆突出的地方反折。

用反折包紮法時,每一次反折需要排列整齊,不要在傷口與骨隆突出的地方反折。

「8」字包紮法: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手腕、肘、膝、足、肩、髖等部位的包紮以及鎖骨骨折的固定。

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兩周,繃帶由下向上在關節彎曲的上下兩側纏繞,然後再由上向下,如此反覆地呈「8」字來回纏繞,每一周壓前一周的2/3,最後用環形包紮纏兩周,用膠布固定。

其他部位與此相似,大家可以舉一反三,不再一一舉例。

回返包紮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頭部以及肢體殘端的包紮。

手部「8」字包紮法,也稱「人」字包紮法,包紮完成後可見「人」字形排列。
對於體內異物的包紮也用「8」字加壓包紮法,包紮前先在異物兩側各放一卷布料。

先做環形包紮,纏繞2周,再將繃帶反覆來回反折:第一道在中央,而後的每一道分別向左右來回反折,直到將傷口全部覆蓋住為止,最後環形包紮兩周。

·三角巾包紮法

三角巾包紮法在現場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

頭面部風帽式包紮法:搶救者站在傷員身後,將三角巾的頂角對正後正中線;底邊向內折疊約兩橫指寬,置於前額齊眉處,將兩底角分別經兩耳上方拉向枕部,在枕骨粗隆下方交叉、壓緊頂角,再繞回前額打結;

三角巾包紮法是現場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的包紮方法。

然後拉緊頂角,將其折疊並塞入枕部交叉處內。

面具式包紮法:搶救者站在傷員身後,將三角巾頂角處打一結,分別提住兩底邊,再將三角巾頂角結兜住頦部;將底邊拉向枕後,提起兩底角並拉緊,在枕部交叉、壓緊底邊,再繞到前額打結;包紮後分別將雙眼及口鼻處三角巾提起,剪開小洞,暴露雙眼和口鼻。

雙眼包紮法:搶救者站在傷員身後,將三角巾折疊成3~4橫指寬的條帶狀,其中點置於枕部下方,兩端分別從兩側耳下繞至兩眼部交叉,包住雙眼;兩端再分別經兩耳上方拉向枕部打結。

雙肩包紮法:搶救者站在傷員身後將三角巾折疊成燕尾狀,使兩燕尾角等大,燕尾夾角約120°,夾角向上對準頸後正中,兩燕尾分別遮蓋在兩肩上,燕尾角由前向後包住肩部,至腋下與底邊相遇打結。

胸(背)部包紮法:搶救者面對傷員,將三角巾折疊成燕尾狀,燕尾夾角約為100°,將燕尾巾放在胸前,夾角對準胸骨上窩,兩燕尾角分別遮蓋兩肩部至背部;搶救者到傷員背後,將頂角帶與三角巾底邊拉向背後打結;再將燕尾角帶拉緊,繞橫帶後向上提起,與另一燕尾角打結(包紮背部時,將燕尾巾放在背部即可,其他與胸部包紮法基本相同)。

單側胸部包紮法:搶救者面對傷員,將三角巾頂角放在傷側肩上;底邊向內折疊兩橫指後,圍繞胸部至背部,兩底角相遇打結;搶救者到傷員背後,將底角帶向背後拉緊,與兩底角相遇打結。

腹部包紮法:搶救者面對傷員,將三角巾底邊向上,頂角向下,遮蓋腹部,底邊齊腰,兩底角圍繞到腰後打結;再將頂角帶從兩腿間拉向後上方,於兩底角結處相連打結。

上肢包紮法:站在傷員傷肢一側,將三角巾一側底角打結,套在傷肢的中指;另一底角覆蓋同側肩背部;頂角向上,由外向內用頂角包繞傷指,並用頂角帶繫好;最後再將前臂屈曲至胸前,手在健側鎖骨處,兩底角相遇打結。

小腿、足部包紮法:足趾朝向底邊,將足放在近一底角側,提起頂角與另一側底角包繞小腿打結;再將足下底角折到足背,繞踝關節打結。

如果傷者有腦組織從傷口膨出,或腸管及大網膜脫出,不可壓迫包紮,先用大塊消毒濕紗布蓋好,然後再用紗布捲成保護墊圈,套住膨出的腦組織、或腸管及大網膜,再用大小適當的碗、盆等器皿扣在墊圈上,最後用三角巾包紮,以免壓迫腦組織。

·懸臂帶的製作

大懸臂帶:此法主要用於前臂或肘關節損傷等,禁用於肱骨骨折。

將前臂懸吊在胸前,肘關節屈曲,稍微小於90°。
用制動帶固定,防止肩關節活動。

將三角巾一底角放於健側肩部,底邊與身體長軸平行;頂角朝向傷側肘部,肘關節屈曲略小於90°(手部要高於肘部)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反折、包繞前臂,通過傷側肩部;兩底角在頸後打結,前臂則懸吊於胸前。

小懸臂帶:此法主要用於上臂或肩關節損傷。

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度的條帶狀。條帶的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1/3處,兩底角分別經兩肩在頸後打結,將前臂懸吊於胸前,手部略高於肘部。

三角懸臂帶:此法可用於鎖骨、肘關節、前臂及手部等部位損傷的包紮、固定、懸吊。

囑傷員傷側五指併攏,中指放在對側鎖骨上窩。面向傷員,兩手分別持三角巾的頂角與一側底角,頂角蓋住傷側肘部;底角拉向對側肩部,蓋住手部。此時,三角巾已覆蓋整個手部和前臂。然後,將前臂下方的三角巾折入前臂後面。再將頂角連同底邊一起旋轉數周。兩側底角在對側肩部相遇打結。還可根據情況使用制動帶。

由於實際情況可能發生在各種場合,找不到無菌紗布、三角巾怎麼辦?甭說是一般人了,就是專業醫生,在街上碰上意外情況了,也沒有無菌紗布啊。其實只要是潔淨的布料,撕開就可以用,像前面說的,乾淨的衣物、床單、窗簾、毛巾、圍巾等都可以,就地取材,根據具體情況,撕開用即可。

我們在現場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的包紮用材是軍用三角巾。這是以色列士兵發明的,外面是帆布,裡邊是兩塊塑料,防水、防潮、無菌。三角巾藥店有賣,也可以自制,對於有車的家庭,最好能備在車載急救包中。

另外,用繃帶包紮,纏的方法要根據情況來判定。比如說,遇見肢體粗細相等的地方,用環形包紮。如果傷口處有一個洞,那就需要用螺旋包紮,包不上,再螺旋反折包紮。

包紮之後,肯定要打結,一般用膠布一系扣就行。當然,對於女性的乳頭、男性的外生殖器等特殊部位,都應該避開,而且要鬆緊適度。如果是四肢損傷,盡量把末端露出來,方便醫生以後進行觀察。

燒傷的處理:一衝、二蓋、三走

燒傷是指各種熱源(火焰、開水、熱油、蒸汽、汽油、強酸、強鹼、生石灰、磷、電灼等等)作用於人體後,造成的特殊性損傷。人們習慣上把高溫液體造成的損傷稱為燙傷,其實這也屬於燒傷。

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意外傷害,尤其是每年的七八月份,天氣炎熱,大家衣著輕薄,稍微一不注意,很容易發生燒傷的情況,比如被開水、熱油、熱粥等燙傷,所以一到夏天,醫院的燒傷科就特別忙碌。遇到燒燙傷,很多人容易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當然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不良後果。

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家長發現孩子被開水燙傷了,孩子哭鬧不止,家長沒做任何處理就抱著孩子趕往醫院,路上至少得耽誤十幾分鐘,甚至因為非常疼痛,孩子忍不住把燙傷的皮膚給撕了下來。事實上,在發生燒傷後,第一時間應該盡快脫離險境並緊急處理,盡量消除致傷因素,在家自救,這往往有助於減輕損傷程度,有利於病情恢復。

燒傷造成的傷害80%以上都是餘熱造成的,所以急救的關鍵就是減少餘熱的損害。用涼水沖是最有效的減少餘熱危害的辦法。盡快用15~25℃的涼水(比如自來水)沖洗、浸泡傷口20分鐘左右,這樣能中和餘熱,降低溫度,最大限度地緩解疼痛,減輕損傷,避免和減輕瘢痕的形成。千萬別用冰塊敷,這是很多人的一個處理誤區。因為冰塊敷在剛燒過的皮膚表面,會導致瘡面下的血管過度收縮,不利於恢復。

如果是被強酸、強鹼、生石灰灼傷了,更需要用大量水徹底沖洗20~30分鐘。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上初中時老師說了,硫酸裡頭不能倒水,一倒水會產生更多的熱量。硫酸燒傷後能沖洗嗎?」

被硫酸燒傷後,應該立即用布擦一擦、吸一吸,減少硫酸在身體上的存留,然後再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免得擴大燒傷面積。

濕熱的衣物應在冷水中解脫下來,如果和皮膚粘連,千萬不要生拉硬扯,可用剪刀沿傷口周圍剪開,並將手錶、手鐲、戒指等摘掉,以免肢體發生腫脹後,難以摘掉,並造成血液循環障礙。如有水泡,別把水泡挑破,以免發生感染。燒傷局部處理後,用無菌或潔淨布類覆蓋創面。然後盡快去醫院。

還要記住,千萬別在創面上塗抹任何藥物,尤其嚴禁塗抹牙膏、醬油、黃醬、鹼面、草木灰等,這些東西不但不能治療燒傷,還會導致感染。一旦感染,可就危險了。

經常有人問我,燒傷後要不要包紮啊?用無菌紗布包紮行不行?我的建議是:既包又不包。什麼意思?如果包紮完了上醫院,包紮材料很容易和創面粘在一起,一揭一層皮沒了;如果不包,外邊空氣特別髒,又容易引起感染。燒傷嚴重的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染。

既然包也不成,不包也不成,那怎麼辦?我告訴大家:拿乾淨的布一蓋,趕快走!到醫院一揭,問題就不會太大。

總之,燒傷後的處理最重要的就是三步:沖、蓋、走,沒別的招兒。

另外,治療燒傷,民間有很多偏方,爺爺奶奶輩的人也有很多土方子。這些方子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些方子的效果都不如用冷水直接沖洗,如果使用不當,有些還可能給身體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大家,不要以為燒傷後皮膚不起泡就沒事,很多時候不起泡比起泡的傷情更為嚴重,有可能是皮膚深層已經受到了損傷。所以,對燒傷進行初步處理後,還是應該及時去醫院診治。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燒傷的正確處理方法

1.輕度燒傷用流動的涼水(如自來水)沖洗20~30分鐘,以不再感到疼痛為止。如果是被強酸、強鹼、生石灰灼傷了,立即用布擦一擦、吸一吸,再用大量水徹底沖洗20~30分鐘。

2.嚴重燒傷遵循「一衝、二蓋、三走」的原則。

一衝:盡快用15~25℃的涼水(如自來水)沖洗傷口20分鐘。

二蓋:用乾淨的布蓋住傷口。

三走:盡快去醫院,請專業醫生處理。

注意:勿用冰塊冷敷、挑破傷口、塗藥;粘連的衣服要沿傷口周圍剪開。

嚴重外傷不能隨便用水沖和用藥

上面講到燒燙傷後盡快用涼水沖洗傷口,那如果遇到其他的傷口,是不是也可以像燒傷那樣,先用水沖洗呢?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也不要隨便用藥。為什麼?

有人說了,很多書上說,傷口要先用清水沖洗啊。其實,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傷者受傷較輕,比如擦破點兒皮啊,刺破個口兒啊,用乾淨的水沖一衝,上點兒藥,都沒關係,連醫院都沒必要去,傷口很快就自行癒合了。

但如果是嚴重的傷口,用水一沖,可能會把髒東西衝到傷口深部,增加感染的機會。另外,大的血管破裂出血,主要靠各種壓迫止血。而細小的血管,往往靠血液「自凝」,也就是說,形成微血栓,堵住出血的地方。如果血栓在完好的血管裡形成,會把血管堵死,造成急性心梗、腦梗死等嚴重的疾病;但如果血栓在破損的血管處形成,則是一種保護機制,能起到止血的作用。用水一沖,血液都被稀釋了,妨礙了血液凝固,影響止血。

雖然堅持醫學原則很重要,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是要靈活運用。

30多年前,一個夏天凌晨的兩點,在位於永定門外沙子口的北京火柴廠的一個工地上,一群工人在打混凝土的時候,其中一個工人的一條大腿被捲揚機連根切斷了,工友立刻打了急救電話。

我們到達現場的時候,燈光很暗,看到受傷的人在地上躺著,一條大腿就在傷員旁邊,人已經昏迷,面色蒼白。身上全是沙子、水泥漿,傷口處的血和水泥漿都混在一起了,根本看不清楚。

我拿起身旁還在流著水的水管子把傷口上的水泥漿沖洗掉(這不牽扯把髒東西衝洗到深部),才看清出血的血管,立即用幾把止血鉗分別夾住還在緩緩出血的血管,並連同止血鉗一起包紮了起來。

工人們告訴我,剛才出血出得特別厲害,噴得他們身上都是血。這時我才注意到,這幾位工人身上還真是被血染紅了,有的臉上也有血。可見,出血最凶險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此刻血出得也差不多了。

我一邊聽工人們的敘述,一邊搶救傷員。測量了傷者的血壓,為0。我又立即給傷員建立了兩條靜脈通道,分別快速滴入706代血漿和生理鹽水。處理後,和工人們一起把傷員迅速送到了北京協和醫院。

對於嚴重的外傷,除了不能用水沖洗傷口外,也不能隨意在傷口處塗抹藥物,為什麼呢?

因為患者到了醫院後,醫生會按照神經和神經、動脈和動脈、靜脈和靜脈、肌腱和肌腱、肌肉和肌肉等分別縫在一塊兒。如果事先隨便給傷者的傷口塗抹紅藥水、紫藥水等,把傷口都給弄成一個顏色了,醫生就難以分辨了,增加了處理的難度。

無論是用水沖洗,還是塗抹藥物,都可能給醫生的救治增加麻煩。所以,千萬別幫倒忙,避免「好心辦壞事兒」。

崴腳和斷肢:哪兒來的回哪兒去

平時,人們問得較多的問題之一,就是踝關節扭傷,俗稱「崴腳」。甭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旅遊、運動,走啊、跑啊、跳啊是免不了的,如果遇上路面不平、上下台階、上下坡的情況,很容易崴腳,尤其對穿高跟鞋或厚底鞋的女性來說,更容易發生崴腳的情況。

踝關節構造複雜,肌肉薄弱,保護差,負重大。人在那兒一站,除了兩隻腳,全身重量都壓在踝關節上。一邁步,全身的重量就都在一個踝關節上了。

崴腳,多為足內翻,傷的是外側副韌帶。根據損傷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完全斷裂和不完全斷裂,會出現局部青紫、腫脹。

我有一次去宣武區計委,一進辦公樓,看見傷者在地上坐著,周圍都是他的同事。傷者是走平地時受傷的,骨頭都出來了。這已經不是崴腳,而是骨折了。崴腳的例子很多,這麼嚴重的一般不多見。

那崴腳了該怎麼處理?

首先,讓傷者停止行走、運動等,馬上取坐位或者是臥位,把上肢抬高,這樣有利於靜脈回流。

其次,馬上冷敷,用冰袋或者涼毛巾冷敷。這樣能使血管收縮,減少滲出,腫脹也可以減輕。受傷後48小時以內,每2~3小時敷一次,每次15~20分鐘。

冷敷後也不要再動,最好保持足部外高內低的姿勢。用寬膠布、三角巾或繃帶固定。如果發生骨折,按照骨折固定,然後趕緊上醫院。

需要注意的是,受傷後切忌按摩,24小時內切忌熱敷,熱敷會使血管擴張,反而會使滲出增多,腫脹就更厲害了。熱敷應該在受傷後24~48小時開始。

除了崴腳,還得說一下斷肢。對於斷肢,大家可能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比較遠,其實不然,我就遇到過一個人因為一時衝動,砍下自己手指的事兒。

兩個年輕人在談戀愛,談著談著,女孩不同意了,鬧著要分手。男孩跑到女朋友家裡,苦苦懇求了半天,女孩還是不答應,結果男孩就當著女孩的面,拿起一把菜刀,一下子就把自己小手指頭給剁掉了。這可把女孩嚇壞了,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我到了她家,問他們砍下的手指在哪兒。那男孩兒從嘴裡吐出斷離的手指。我連忙讓他用布包好,放在一個塑料袋裡,再把裝有斷指的這個塑料袋放入另一個裝有冰塊的塑料袋內。這叫低溫保管,這樣可以降低斷指的代謝率、降低耗氧量,使斷指能夠耐受相對長時間的缺血、缺氧,為斷肢再植贏得時間、創造條件。

手指頭斷離、手斷離的事我見過很多,一般只要不超過一定的時間,通常是6~8小時,斷肢都可以接上。

我就問那男孩兒為什麼把斷指放在嘴裡,男孩兒解釋說,他怕別的地方不乾淨,想來想去沒地方放,放口袋裡也不好,就放到嘴裡了。其實,嘴裡有很多細菌,未必比口袋裡乾淨。另外,嘴裡溫度高,而且還有各種消化酶,切下來的手指就是一塊肉啊,慢慢地會被消化的。

還有一回,我們急救中心來了一個患者,是被一個穿白大褂的年輕醫生扶過來的,也是手指頭掉了。年輕醫生從口袋掏出一個瓶子,裡面泡著一根手指頭,說:「您直接上台接上就行了,我都已經消過毒了!」

我們外科的孫長怡大夫問他:「您這是拿什麼消毒的?」

「酒精。」

孫大夫當場就發火了:「你到底是不是醫生?」

年輕的醫生被罵得愣住了,說:「是啊!我是我們廠子醫務室的。」

「你是醫生還不懂啊?酒精是幹什麼用的?」

「消毒啊。」

「它通過什麼機制消毒?」

「凝固細菌蛋白。」

「你就不想一想,不僅是細菌蛋白啊,正常組織蛋白質也會被凝固!」

他一下子反應過來了,但那個手指卻因為處理不當,失去了斷肢再植的機會。

那斷肢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呢?

先止血,再把傷口包紮上,然後再處理斷離的肢體。斷肢千萬不能沖洗,再髒也不能沖洗,要保持乾燥,拿乾淨布或毛巾包起來,包完了,放一個塑料袋裡繫好。再找一個塑料袋,裡面放上冰塊。沒有冰塊的用冰棍甚至冰箱裡的凍魚凍肉也行,再把裝了斷肢的塑料袋放進去。

為什麼要放冰?因為要保持低溫,低溫下斷肢的代謝率低,耗氧低,相對來說,能夠耐受更長時間的缺血缺氧,能為斷肢再植爭取更多的時間。

為什麼要用兩層塑料袋?外層塑料袋是為了提供一個冷凍環境,內層塑料袋是為了防止斷肢接觸到水,一旦斷肢細胞被水泡得腫脹破裂,就無法再植了。為什麼要用布包上再放冰裡,不直接擱在冰裡?因為溫度太低了也不行,溫度太低,血管會過度收縮,復溫的時候會非常困難。

骨折固定:關鍵是要「制動」

遇到摔傷等外傷時,判斷傷者有沒有骨折很重要,一旦確定有骨折,應該馬上進行固定。對於一般人來說,有時候脫位與骨折不好區分,可以按骨折進行固定。對常見的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等,根據觀察和簡單的觸摸,一般人很容易區分出來,但對有些部位的骨折,甚至連我這種專業的急救醫生有時也會疏忽。

骨折有很多類型,最常見的就是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通俗點說,開放性骨折就是骨頭發生斷裂且穿破了皮膚,從外面就能看到骨頭。閉合性骨折就是骨頭斷了,但是皮膚並沒有創口。

通常,開放性的骨折要先止血,再固定。注意,是「固定」不是「復位」,更不是「矯正畸形」。固定是為了「制動」,就是限制肢體活動。比如大腿骨折了,如果不做任何處理就送到醫院,那麼由於骨頭斷端很鋒利,在運送過程中可能會損傷到周圍的神經,使傷情更加嚴重。

不同部位的骨折,採用的固定方法也有一定的區別。下面介紹幾種不同部位骨折的固定法,當然很多可以相互參考使用。

·上臂骨折固定

夾板固定法:將兩塊夾板分別放在上臂內、外兩側(如果只有一塊夾板,則放在上臂外側),用繃帶或三角巾固定夾板的上、下兩端;然後用小懸臂帶將前臂懸吊於胸前,使肘關節屈曲;再用一折疊好的條帶橫放於前臂上方,連同小懸臂帶及上臂與軀幹固定在一起,起到限制肩關節活動的作用。

軀幹固定法:無夾板時,可將三角巾折疊成10~15厘米寬的條帶,其中央正對骨折部位,將上臂直接固定在軀幹上;再用小懸臂帶將前臂懸吊於胸前,使肘關節屈曲。

·前臂骨折固定

夾板固定法:將兩塊長度從肘至手心的夾板分別放在前臂的手掌側與手背側(如只有一塊夾板,在前臂手背側),在傷者手心墊好棉花等軟物,讓傷者握好夾板,腕關節稍向掌心方向屈曲,然後分別固定夾板兩端;再用大懸臂帶將前臂懸吊於胸前,使肘關節屈曲。

肘關節或膝關節骨骼固定時,取傷者感覺相對舒適的關節角度,兩端用條帶固定。
將傷側手插在第三、四紐扣間的衣襟內,衣襟向上提起、反折。
將傷側衣襟下面的紐扣與健側衣襟上的扣眼相扣。

衣襟、軀幹固定法:無夾板時,可利用傷者身穿的上衣固定。將傷側肘關節屈曲貼於胸前,把手插入第三、四紐扣間的衣襟內,再將傷側衣襟向外反折、上提翻起,把傷側衣襟下面與健側衣襟上面的紐扣與扣眼相扣(亦可用帶子將傷側的衣襟下角與健側的衣領繫在一起),最後用腰帶或三角巾條帶經傷側肘關節上方環繞一周打結固定,使上臂與前臂活動均受到限制。

·大腿骨折固定

夾板固定法:傷者仰臥,傷肢伸直。用兩塊夾板分別放在大腿內、外兩側。外側夾板長度從腋窩至足跟,內側夾板長度從大腿根部至足跟(如果只有一塊夾板則放於大腿外側,將健肢當作內側夾板),關節處與空隙部位加襯墊;然後用布帶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兩端,再分別固定胸部、腰部、膝部、踝部,踝部與足部應採用「8」字形固定,以免傷側足部外旋。

健肢固定法:無夾板時,可用布帶將傷肢與健肢固定在一起,兩膝與兩踝之間應加襯墊,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兩端,再固定膝關節以上與踝關節處,踝與足部應採用「8」字形固定(參看「夾板固定法」)。

大腿骨折,打結順序:1踝關節與足部、2膝關節下、3靠近骨折部位近上端、4靠近骨折部位近下端。
手指骨折,如果沒有夾板,可以將傷指固定在健指上。
可以用鉛筆、圓珠筆、小木棍等代替夾板使用。

·小腿骨折固定

夾板固定法:用兩塊長度從大腿下段至足跟的夾板分別放在小腿的內、外兩側(只有一塊夾板時則放於小腿外側,將健肢當作內側夾板),關節處加襯墊後,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兩端,再固定大腿中部、膝部、踝部,踝部與足部採用「8」字形固定(參看「大腿骨折固定」)。

小腿骨折,打結順序:1踝關節與足部、2大腿中部、3骨折部位近上端、4骨折部位近下端。

健肢固定法:無夾板時,用布帶將傷肢與健肢固定在一起,兩膝與兩踝之間應加襯墊,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兩端,再固定膝關節以上與踝關節處,踝部與足部應採用「8」字形固定(參看「夾板固定法」)。

·下頜骨骨折

可以先將條帶折疊成一個手掌寬,取1/3與2/3的交界處置於傷者的頦部,以兜住兩側下頜,並蓋住雙耳,長側通過頭頂正中,在另一側耳上旋轉、交叉,再從兩眉上通過,條帶兩端在對側相遇、打結。

·鎖骨骨折

取兩條條帶,分別固定在兩側肩部,再把兩條條帶的末端連接在一起打結,傷者兩肩稍向後,胸部前挺;或先在傷者兩側腋下放好襯墊,用折好的條帶以橫「8」字繞肩,使兩肩向後、胸部前挺,在背後交叉、打結、固定。

·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通常發生在第4~7根肋骨,可以取3條條帶,將條帶折疊成4~5指寬,分別圍繞胸部紮緊,呼氣後,在對側中線打結,三條條帶鬆緊度要一致。

·骨盆骨折

先固定臀部,再在兩側膝關節之間用襯墊墊好,用條帶將兩側膝關節固定在一起。

如果身邊沒有夾板,怎麼固定?其實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比如毯子、枕頭等,每家都有。把毯子疊厚一點,往骨折的地方一放,再綁上繃帶固定住就好了。如果用枕頭的話,要看看枕頭裡面的填充物是什麼。北方的枕頭大多是蕎麥皮做的,容易跑位,不能用這種枕頭固定;如果是棉花填充物的枕頭,可以拿來用,能整個包住受傷的部位即可。

可用身邊的雜誌或報紙來做骨折固定,比專業的材料還好用,又好找又省錢。

此外,還可以在骨折的地方放一塊硬板,如果現場沒有木板、紙盒子等材料,報紙、雜誌等也可以用。我曾經給一個骨折的老太太做過現場急救,就是用報紙固定的。

這麼多年來,在急救現場,我經常用雜誌和報紙來做骨折的固定,這些材料甚至比我們的專業材料還好用,又好找又省錢。紙是軟的,還不用擔心像硬木板一樣會把患者的皮膚磨破了。

骨折的現場處理其實並不太難,最重要的是真正限制住受傷部位的活動,防止因受傷部位的活動而加重損傷。

我在這裡要重點提一下顱底骨折,你知道顱底在哪兒嗎?

我們頭部的骨頭叫作顱骨,裡面裝的是大腦組織。蓋在大腦上面的顱骨叫顱頂骨,而托住大腦的顱骨就叫作顱底骨。顱底骨的位置較深,一般不會發生骨折,但如果一個人遭遇了車禍,或者從高處墜落,顱底骨受到巨大力量的衝擊,就有可能發生骨折。

顱底骨的位置在頭部的中間,發生骨折後,不像四肢骨折那樣能夠直接觀察,但是,有一些可靠的間接徵象能夠提示我們顱底發生了骨折。

顱底不同部位的骨折,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比如,眼瞼血腫,又叫「熊貓眼征」;再如,乳突(兩耳後下方的隆起)血腫。另外,還會出現鼻出血(應排除鼻黏膜乾燥、鼻子受傷、鼻咽癌、血液病、高血壓等導致的鼻出血)、外耳道出血,也被稱為「鼻漏」「耳漏」。出現這些情況,都應該考慮是否發生了顱底骨折。如果遇到顱底骨折,出現了「鼻漏」「耳漏」情況,該怎麼辦?

第一,不要止血。不但要嚴禁壓迫或填塞止血、沖洗,而且應該讓血流出來,將傷側朝下、充分引流,哪個耳朵出血就讓哪個耳朵朝下,鼻出血就低頭。

為什麼不能壓迫止血呢?因為出血的部位在顱底,不是鼻子,壓著鼻子,也止不住顱底的出血,反而讓血不能順著鼻腔流出來了,血流不出來,顱內壓會增高,顱內壓增高了,就會壓迫腦組織,那可就危險了。

另外,如果捏住鼻子,不讓它出血,血就會流到鼻腔裡,鼻腔裡非常髒,被污染的血液如果再逆行回到顱內,大腦很可能被感染,這可是會要人命的。

第二,保持口腔清潔,不要讓傷者擤鼻涕。

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防止顱內壓增高及顱內感染的發生。同時,還應該及時撥打急救電話120,送傷者到醫院進一步診斷、處理。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項

1.先救命,後治傷。如傷者心跳、呼吸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甦,如果有大血管破裂出血,進行有效止血。

2.開放性骨折先止血,後包紮,再固定,閉合性骨折直接固定。如果是下肢骨折,就地固定。

3.用夾板固定時,夾板必須扶托住整個傷肢,夾板不要直接接觸皮膚,要先用柔軟的材料墊好。

4.嚴禁將斷端送回傷口內,不要進行復位。

5.四肢骨折固定,要先固定近端、後固定遠端,不可顛倒順序。同時,盡量露出四肢的末端。

6.肱骨、尺骨、橈骨等骨折固定時,肘關節要屈曲,角度稍微小於90°,再用懸臂帶懸吊於胸前;股骨、脛骨、腓骨等骨折固定時,膝關節要伸直。

搬運傷者:小心點兒,再小心點兒

對於危重傷的傷者,經現場急救達到轉運條件後,需要安全迅速地送往醫院,進行後續救治。如何正確搬運也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搬運方法不當,同樣會前功盡棄,造成傷者終生殘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確的搬運技術也是考驗救助者能力的一個關卡。

很多時候,對於一些傷情比較輕的傷者,我們往往需要背著他們去醫院。背傷者不僅是個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因為很多時候,傷者比救助者的體重要重很多。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搬運方法。

·扶行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傷勢不重、下肢沒有骨折、可自己行走的傷者。

如果附近只有一個施救者,施救者可以站到傷者的一側,將其靠近自己一側的上肢繞過自己的頸部,然後用手握住;另一隻手繞到傷者的背後,用力扶住其腋下或腰部,然後兩人同時行走。如果是兩個施救的人,則分別在傷員兩側,將傷者的兩個上肢分別繞過每個施救者的頸部,然後交叉著扶住傷者的腋下或腰部行走。

·抱持法

施救者將一隻手臂放在傷者的背後,用手扶住腋下,另一隻手臂放在其大腿下,然後用力將傷者抱起。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禁用於脊柱損傷、下肢骨折的傷者。

·背負法

施救者下蹲,讓傷者趴在自己背上,握住傷者雙手的手腕或用雙手固定住傷者的大腿,緩緩起立。或者用一隻手固定傷者的一隻手,另一隻手臂插入傷者兩腿間,讓其伏在自己肩膀上,緩緩起立,並用手固定住傷者一側的下肢。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不適用於有脊柱、四肢骨折的傷者。

·拖行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體重較重的人。

對於體重較大的人,可以用被褥、毯子等進行拖行。

將雙手分別放在傷者雙側的腋下或兩個腳踝部位,將傷者拖走。也可以將仰臥的傷者的上衣解開,然後將其拉到頭上,拉著衣服的衣領,將傷者拖走,或者用被褥、毯子也行。

·爬行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急性一氧化碳(煤氣)中毒等患者。

讓患者取仰臥位,用毛巾、領帶等將其雙手手腕處固定,然後騎跨在患者身體兩側,把固定好的兩手套在自己脖子上,雙手撐地爬行,安全脫離現場。

·椅托式搬運法

此種方法適用於意識清楚但體弱的傷者。

兩名施救人員面對面在傷者兩側,兩人同時用一隻手伸到傷者背後,抓緊其腰帶,另一隻手伸到其大腿下,握住對方手腕,然後同時緩慢起立,先邁外側的腿,兩個施救者保持步調一致,將傷者搬走。

椅托式搬運法,連個施救者一側手伸到傷者大腿下握住對方手腕,另一側手伸到傷者背後,抓緊傷者腰帶。

·轎槓式搬運法

此種方法適用於意識清楚但體弱的傷者。

兩名施救者面對面,各自用自己右手握住自己左手腕,然後兩個人互相握住對方右手腕,讓傷者坐在組成的「手墊」上,兩隻手臂分別摟住兩個施救者的脖子,然後兩個施救者同時緩慢起立,先邁外側腿,保持步調一致,將傷者搬走。

·雙人拉車式搬運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意識不清的傷者,脊柱和四肢骨折的傷者不能用此方法。

兩名施救者,一個人在傷者背後,將兩手臂從傷者腋下穿過,環抱住其胸部,並讓其雙臂交叉在兩腿間,另一個人面向前,背對傷者,將身體放在其兩腿間,然後抬起傷者兩腿,兩人一前一後將傷者抬走。

轎槓式搬運法,兩個施救者要同時起立,先邁外側腿,保持步調一致。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不要輕易搬動脊柱受傷的人。

有一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接了個急救電話,趕緊出發去現場。到達現場後發現,地上躺著一個小伙子。旁邊的人說,小伙子是安裝空調的,由於違規操作,人從樓上摔了下來。小伙子意識是清醒的,一個勁兒喊腰疼。我用手往他身子底下一摸,脊柱出現了後突和側突,一按,他就說疼,還動不了:脊柱受傷了。

嚴重的脊柱損傷,也會傷及脊髓,造成傷者肢體的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還可導致傷者大小便功能障礙和性功能障礙。所以,現場急救處理非常重要。專業的急救方式是用手鎖固定,戴上頸托,然後用上脊柱板或鏟式擔架、頭部固定器、解救套、負壓擔架等專業器材。可現場沒有那麼專業的東西怎麼辦?那就什麼都別動。

我一直反對沒有接受過正規急救培訓的人搬動脊柱脊髓損傷的傷員。不搬動,不會加重損傷;搬動,就有可能加重損傷,甚至危及傷者生命。

脊柱脊髓損傷和心臟驟停、大動脈斷裂出血不同,如果心臟驟停、大動脈斷裂出血不立即做心肺復甦,不立即止血,人很快就會死,而脊柱脊髓損傷後不會很快死亡,可以等待急救中心的專業現場急救和搬運。

如遇到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情況,懷疑傷者有脊柱脊髓損傷,看住他,傷者自己別動,也別讓其他人動,趕快打急救電話,等急救醫生來進行救治。

現場急救後,在送傷者去醫院的途中也不能大意,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1嚴密監控傷者的意識、呼吸、脈搏、血壓,以及受傷部位的色澤、溫度、出血等情況。

2讓休克的傷者取平臥位,保證其大腦的供血。

3昏迷的傷者應防止嘔吐、分泌物等導致的窒息,如果傷者戴有假牙,還應讓其把假牙取出來。

4胸部損傷的傷者取半臥位。

5對腹部損傷的傷者,如果傷口是縱向的,讓其取平臥位,雙下肢伸直;如果傷口是橫向的,傷者要將雙下肢屈曲,從而避免傷口張開。

6對結紮止血帶的傷者,應注意止血帶的鬆緊要適度,避免止血帶脫落,每40~50分鐘鬆解一次。

7禁止給需要手術的傷者進食、喝水,以免手術麻醉時,因嘔吐引起窒息,或導致吸入性肺炎。

8根據季節,對傷者採取必要的保暖或防暑措施。

@急救醫生賈大成暖心提醒

傷者搬運方法適用情況

1.扶行法:適用於傷勢不重、下肢沒有骨折、可自己行走的傷員。

2.抱持法:禁用於脊柱損傷、下肢骨折的傷者。

3.背負法:不適用於有脊柱、四肢骨折的傷者。

4.拖行法:適用於體重較大的人。

5.爬行法:適用於急性一氧化碳(煤氣)中毒的人。

6.椅托式搬運法或轎槓式搬運法:此兩種方法適用於意識清楚但體弱的傷者。

7.雙人拉車式搬運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意識不清的傷者,有脊柱和四肢骨折的傷者不能用。

此外,不要輕易搬動脊柱受傷的人。

遇到重大災難性事故如何自救和互救?

現代社會,交通事故、工地礦山事故、恐怖事件、自然災害等頻繁發生,危險往往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2011年7月23日,國家衛生部發佈的《中國傷害預防報告》顯示,全國每年發生的各類傷害約涉及 2億人次,由此死亡人數70萬~75萬人,佔全國總人數的9%,是排在我國四種嚴重疾病之後的第五個死亡原因。其中,交通事故、自殺、溺水、中毒、跌落等導致死亡的案例,佔全部傷害死亡的70%左右。每年因傷害需就醫者約6200萬人次,所需的直接醫療費達 650億元,因誤工等導致的經濟損失達60多億元。

受傷後數分鐘內死亡的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50%,這些人都是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就停止了呼吸、心跳,死亡的速度不亞於急性心梗,更勝於腦卒中;還有約30%的人是受傷後2~3小時內死亡的;而由於感染、器官衰竭等導致受傷幾周後死亡的約占20%。

小外傷導致迅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窒息、大出血導致的休克及重要臟器的嚴重毀損。

發生重大災難性事故,往往會造成群死群傷。這時,該怎麼辦呢?

可以遵循以下6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先觀察一下周圍的環境,一定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人,不要沒救成人,自己反而需要別人來救了,這不就幫倒忙了嗎?

第二,做好自我防護,避免讓自己也處於危險之中。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進入火場或毒氣洩漏的場合前,要戴防毒面具;不要隨便接觸傷者的血液,如果不得不接觸,先確認自己的手上沒有傷口,接觸的時候要盡量戴上橡膠手套;等等。

第三,向傷者表明自己的身份。進入事故現場,看到傷者以後,要向他說明自己的身份,告訴傷者自己是來幫忙救人的,安撫一下對方的情緒,這樣能得到他的信任,接下來的急救也會比較順利。

第四,大致評估一下傷者的傷情,再根據傷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一個安全迅速的方式,脫離事故現場。

第五,到達安全地點後,迅速給傷者止血,保護傷口或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和降低休克等併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

這一步對於急救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對維持和穩定傷者的生命體征、降低傷者的死亡率很有幫助,也可以為專業急救人員及醫院的繼續救治贏得時間。

第六,及時撥打急救電話120。等救護車趕到以後,協助急救人員將傷者安全送往醫院。另外,撥打急救電話可以和前幾步同時進行,如果周圍有人,最好讓周圍的人幫忙撥打電話,沒其他人的話,再次提醒一下,用好手機的免提功能。

在此,我要特別講一下地震和火災的現場自救。

如果我們遇到地震、火災等較大的災害,應該立即採取正確的避險逃生與自救互救方法,而不是驚慌失措。

地震過後,有些人可能被埋在廢墟之中,四周黑壓壓一片,心裡充滿恐懼,如何與死神打持久戰呢?在救援人員還沒有到達之前,又該怎麼自救呢?這時候急救知識就幫上大忙了。

首先,盡量保持頭腦清醒,盡快設法將自己的手腳解脫出來,想辦法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如解開領帶、衣領部位的扣子,並用衣服等摀住口鼻,防止吸入煙塵等。因為一旦發生窒息,在短短幾分鐘內,人就可能死去。

其次,清理壓在自己身上的東西,如果一時還不能脫險,應設法固定住可能倒塌、墜落的重物,以免再次被壓,造成二次傷害;同時,注意減少活動,降低身體消耗,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這就要求倖存者不要一直大聲呼救,因為一味地哭喊只會白白消耗自己的體力,讓自己的精神過早地崩潰,不如保持鎮靜,判斷一下自己被埋的程度,尋找求救、傳遞信息的辦法,如可以用磚石等適度敲擊水管、暖氣管、牆壁等,但不要用太大力,以免引起塌方。

如果身體有出血,可以採取壓迫止血、加壓包紮的方法。

另外,需要提醒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在完全飢餓的狀況下,一般可以生存7天左右,但如果不喝水,3天就有危險,所以要注意收集廢墟中的水,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被樓板等重物壓住了大腿等部位,掙脫不了,壓得時間長了,是不是就簡單地把重物挪開就可以了?不是的。

我曾見過這麼一個報道,有一次地震,有個人被壓了很長一段時間,等被救出來以後,一開始還能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但沒走幾步,「光當」一下倒地上了,經過搶救也沒救回來,人很快就死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因為肢體長時間受壓,被扒出來以後,壓迫雖被解除了,但損傷的肌肉細胞釋放出大量的肌紅蛋白、鉀離子、組織毒素等,這些物質會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心臟抑制、急性腎功能衰竭,繼而死亡。這就是很多被救人員在被擠壓中還能說話,卻在救出幾分鐘後死亡的原因。在歷次地震中,都曾有這樣的例子,就是傷員被解救出以後,當時還能對話,甚至自己可以行走,不到一會兒突然死亡。那麼,該如何防止這種悲劇的發生呢?

長時間被壓迫的肢體應該先用夾板固定,不要活動,也不要抬高傷肢,不要結紮止血帶,不要加壓包紮,不要按摩,不要熱敷,以免壞死肌肉釋放出的肌紅蛋白、鉀離子、組織毒素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受傷部位如有出血應作局部止血),然後等待專業急救人員進行處理。這樣,可減少和避免悲劇的發生。

除了地震,另一種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就是火災。

遇到火災,千萬不要奔跑呼喊,以免呼吸道燒傷,呼吸道燒傷後,會很快腫脹,可能會導致窒息。這時候可以拿濕毛巾摀住口鼻,趕緊逃離現場,這樣還可以防止毒氣煙霧進入呼吸道。

怎麼拿濕毛巾捂著,這個也有講究。千萬不要用毛巾直接捂著,而應先拿毛巾把手纏上,再摀住口鼻。不然,火一燒手,人本能地就會躲開,照樣會燒傷呼吸道,或者吸入毒氣。也可以手纏上毛巾後,沾水弄濕,再捂口鼻,手燒不著,更加安全。

另外,如果被火燒傷,要趕快脫掉著火的衣裳,就地壓滅火焰,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選擇用水澆,用沙子覆蓋,或者用滅火器噴等方式滅火。在脫離現場後,盡快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