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世界與我之間 > 註釋 >

註釋

[1] 大西洋上非洲黑奴被販運到美洲的信道。——譯注 說明:本書頁下注均為譯注,以下不再一一註明。

[2] 在1830年《印第安人移居法案》(Indian Removal Act)頒布之後,印第安人被迫移居。在此過程中,四千多人因挨餓受凍或生病在到達目的地前死去。

[3] 埃裡克·加納(Eric Garner,1970—2014):2014年7月17日,加納因疑似售賣香煙並反抗拘捕,被數名白人警察按倒在地並用鎖喉方式拘捕,心臟病發而死亡。2014年12月3日,紐約史坦登島陪審團做出裁決,不起訴白人警察丹尼爾·潘塔萊奧,紐約、華盛頓、費城、奧克蘭等地隨即爆發抗議。

[4] 雷妮莎·麥克布萊德(Renisha Mcbride):2013年11月2日,時年十九歲的雷妮莎在底特律郊區因發生車禍而在凌晨向住在附近的西奧多·韋弗敲門求助,卻被韋弗射殺在門廊前。2014年8月,韋弗被判二級謀殺罪名成立,獲刑十七年。

[5] 約翰·克勞福德(John Crawford,1992—2014):2014年8月5日,警察發現克勞福德在俄亥俄州比弗克裡克的一家沃爾瑪超市攜帶武器而開槍把他打死。所謂武器事實上是他從玩具區拿的玩具槍。克勞福德在死前大喊:“它不是真的!”

[6] 泰米爾·萊斯(Tamir Rice):2014年11月22日,黑人男孩萊斯被一名白人警察射殺。當時該警察接獲報警電話後趕到案發現場——俄亥俄州克裡夫蘭市某公園。警察因看到萊斯揮舞著一把手槍而向他開槍。後來發現,萊斯所拿的只是一把仿真手槍。

[7] 瑪琳·平諾克(Marlene Pinnock):2014年7月1日,巡警安德魯在洛杉磯10號州際高速公路毆打時年五十一歲的平諾克。“他揪住我之後就把我摁倒在地,隨後就開始打我,”平諾克說,“我認為他想把我打死。”她向美國聯邦法院起訴加州高速公路巡警局局長喬·法羅和安德魯,罪名包括濫用暴力、人身攻擊和違反正當執法程序,後來雙方達成和解。

[8] 美國廣播公司1985至1990年播出的一部情景喜劇的男主角,他是一名管家。

[9] 特雷翁·馬丁(Trayvon Martin,1995—2012):2012年2月26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桑福德市被二十八歲男子喬治·齊默曼槍擊身亡,年僅十七歲。

[10] 出自“但謙卑人(溫良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舊約·詩篇》37:11)。

[11] 1995年10月16日,在華盛頓國會山周圍,聚集了四十多萬黑人男子,激進派黑人領袖在這場規模空前的集會上,發表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講,之後帶領全場黑人進行了一整天的“百萬黑人大遊行”。遊行宣洩了黑人的憤怒,也加深了種族之間的裂痕。

[12] 弗雷德·漢普頓(Fred Hampton,1948—1969):美國社會活動家,黑豹黨伊利諾伊伊州分會主席,於1969年被芝加哥警察局和聯邦調查局共同殺害。

[13] 馬克·克拉布克(Mark Clark,1947—1969):美國社會活動家,黑豹黨成員。1969年,他與弗雷德·漢普頓一同在芝加哥警察局的黎明前行動中被殺。

[14] 聯邦調查局用於偵查、破壞和控制他們認為具有顛覆性的國內政治組織的計劃,其主要目標是反越南戰爭組織和民權組織等。

[15] 黑人主導或占主要人口的城市。

[16] 查爾斯·德魯(Charles Drew,1904—1950):美國外科醫生和科學家。他發明了儲存血漿的技術,這使得創建血庫成為可能。1944年,德魯獲得斯平加恩獎章。

[17] 阿米利·巴拉卡(Amiri Baraka,1934—2014):美國作家,黑人藝術運動中的關鍵人物。

[18] 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1908—1993):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黑人大法官。

[19] 奧西·戴維斯(Ossie Davis,1917—2005):演員、導演。

[20] 道格拉斯·威爾德(Douglas Wilder,1931— ):曾任弗吉尼亞州州長(1990—1994),是第二個擔任這一職位的非裔美國人。

[21] 誇梅·圖雷(Kwame Ture,1941—1998):原名斯托克利·卡邁克爾(Stokely Carmichael),民權活動家。在民權運動和黑人權力運動中,曾領導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後擔任黑豹黨名譽總理、全非洲人民革命黨領袖。

[22] 主要是指根據一滴血原則被定義為黑人的、主要擁有白人血脈的人。

[23] 一個泛非宗教組織,主張全世界的非洲後裔應聯合起來。

[24] 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民俗學家,作家,代表作為《他們眼望蒼穹》。

[25] 斯特林·布朗(Sterling Brown,1901—1989):民俗學家、詩人、文學評論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國南方的黑人文化,大部分職業生涯在霍華德大學度過。

[26] 肯尼斯·克拉布克(Kenneth Bancroft Clark,1914—2005):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兒童問題,並積極參與民權運動。克拉布克是紐約市立學院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協會的第一位黑人主席。

[27]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是格洛麗亞·讓·沃特金斯(Gloria Jean Watkins)的筆名,她是作家、女權主義者。

[28] 索尼婭·桑切斯(Sonia Sanchez,1934— ):非裔詩人。1985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29] 一種用棋盤玩的遊戲,前進的方式取決於參與人回答常識和通俗文化等方面問題的能力。

[30]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197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

[31] 德裡姆·漢普頓(dream hampton):美國文化批評家、製片人。她的英文姓名首字母小寫是為了向貝爾·胡克斯致敬。

[32] 錢塞勒·威廉斯(Chancellor Williams,1893—1992):非裔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威廉斯以對與歐洲文明相遇之前的非洲文明的研究而聞名,他認為,古埃及文明主要是黑人文明。

[33] J. A. 羅傑斯(J. A. Rogers,1880或1883—1966):牙買加裔作家、記者和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非洲歷史,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的歷史。他尋找文明之間的關係,並追溯非洲文明的貢獻。

[34] 約翰·傑克遜(John Jackson,1907—1993):美國泛非主義史學家、教師和作家。他倡導非洲中心論(Afrocentrism)和關於耶穌基督的比較神話研究。

[35] 即穆薩·凱塔一世(Musa Keita I,1280—1337)。

[36] 埃及的一位庫施法老(公元前721—前707或前706在位)。

[37] 雅阿·阿散蒂娃(Yaa Asantewaa,約1840—1921):阿散蒂帝國的末代女王。1900年,她領導人民進行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金凳子戰爭”。

[38] 即安哥拉女王安娜·恩津加·姆班(Ana de Sousa Nzinga Mbande,1583—1663),以抗擊葡萄牙而聞名。她頑強抗擊葡萄牙侵略者,被譽為“非洲貞德”。她領導人民用弓箭、長矛、鮮血和生命對付葡萄牙人的槍炮,捍衛了國家的獨立。

[39] 拉裡·尼爾(Larry Neal,1937—1981):美國戲劇學家,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黑人藝術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40] 埃裡克·威廉斯(Eric Williams,1911—1981):曾擔任特立尼達和托巴哥的第一任總理。他也是一位加勒比歷史學家,被稱為“民族之父”。

[41] 喬治·帕德莫爾(George Padmore,1903—1959):泛非主義者、記者、作家。他1924年離開家鄉去美國求學,之後到過蘇聯、德國和法國,後在倫敦定居。

[42] 斯坦利·克勞奇(Stanley Crouch,1945— ):美國詩人、音樂家和文藝評論家、專欄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爵士樂評論和小說《難道這月亮看起來不寂寞?》。

[43] 哈羅德·克魯斯(Harold Cruse,1916—2005):美國學者、直言不諱的社會評論家,曾執教於密歇根大學非裔美國人研究專業,代表作是《黑人知識分子危機》。

[44] 威廉·曼寧·瑪拉貝爾(William Manning Marable,1950—2011):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公共事務、歷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教授。瑪拉貝爾創建了非裔美國人研究所,在去世前完成了《馬爾科姆·艾克斯:再造的人生》一書,該書於2012年獲普利策獎。

[45] 小艾迪遜·蓋爾(Addison Gayle,Jr.,1932—1991):美國文學評論家、教育家、傳記作家,黑人美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46] 卡羅琳·瑪麗·羅傑斯(Carolyn Marie Rodgers,1940—2010):美國詩人,創辦了美國規模最大的黑人出版社——第三世界出版社。

[47] 埃瑟裡奇·奈特(Etheridge Knight,1931—1991):黑人文藝運動中的重要詩人。

[48] 杜波依斯(Du Bois,1868—1963):美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民權活動家、泛非主義者、作家和編輯。他是第一個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1909年,杜波依斯成為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的共同創始人之一。

[49] C. L. R. 詹姆斯(C. L. R. James,1901—1989):特立尼達歷史學家、記者、社會主義理論家、散文家。他在後殖民文學中是一個富於開創性的、有影響力的聲音。

[50] 巴茲爾·戴維森(Basil Davidson,1914—2010):英國歷史學家、作家和非洲問題研究者。

[51] 梅爾維爾·吉恩·赫斯科維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1895—1963):美國人類學家。他在美國學術界確立了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的地位。

[52]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1818—1895):美國社會改革家、廢除死刑派、演說家、作家和政治家。他曾是馬里蘭州的奴隸,逃脫後,他成為馬薩諸塞州和紐約州廢奴運動的領袖。

[53] 馬丁·羅比森·德拉尼(Martin Robison Delany,1812—1885):美國記者、醫生和作家,可以說是黑人民族主義的第一個支持者。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最早招收的黑人學生之一。

[54] 拉爾夫·威利(Ralph Wiley,1952—2004):美國體育記者,他以關於種族問題的評論和別具一格的文風而聞名。

[55] 每年春季在亞特蘭大舉辦的黑人學生聚會。

[56] 艾迪娜·霍華德(Adina Howard,1973— ):美國藍調音樂歌手,憑借性感的外形和獨特的音樂風格獲得了廣泛關注。

[57] 一種常用的非處方消炎藥。

[58] 德裡克·貝爾(Derrick Bell,1930—2011):第一個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資格的非裔美國人,著有《種族、種族主義與美國法》等書。

[59] 約瑟夫·洛維利(Joseph Lowery,1921— ):美國衛理公會牧師,民權運動領袖,曾為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第三任主席。

[60] 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1953— ):美國哲學家、作家、公共知識分子,經常在媒體上評議政治和社會問題。

[61] 讓受訓者認識到自身偏見,並提高對他人關注的訓練。

[62] 在“9·11”中倒塌的世界貿易中心的遺址。

[63] 艾布納·路易瑪(Abner Louima,1966—1997):海地人,被紐約警察在布魯克林的一家夜總會逮捕後,遭到毆打、摧殘。

[64] 安東尼·貝茲(Anthony Baez,1965—1994):黑人保安,因與警察發生口角而被殺。

[65] 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1919—1972):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球員。

[66] 2006年11月25日,肖恩·貝爾(Sean Bell)一行三人被紐約便衣警察和臥底共開五十槍,肖恩·貝爾被殺,第二天就是他的婚禮,另外兩人身受重傷。

[67] 詹姆斯·K. 波爾克(James K. Polk,1795—1849):美國第十一任總統。

[68] 喬治·皮克特(George Pickett,1825—1875):美國內戰中南方邦聯的將軍。

[69] 語出薩沃利婭·格林夫(Thavolia Glymph)的著作《走出為奴之家》(Out of the House of Bondage)。“為奴之家”出自《舊約·出埃及記》13:3:“你們要記念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這日,因為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你們從這地方領出來。”

[70] 薩沃利婭·格林夫:杜克大學歷史系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19世紀美國的女性問題、黑人問題、內戰和重建等。

[71] 美國東海岸硬核說唱歌手,最初為歌迷所知是因為他是著名說唱樂團武當派的成員之一。

[72] 卡傑米·鮑威爾(Kajieme Powell,1989—2014):2014年8月19日,在密蘇里州聖劉易斯市,有人報警稱鮑威爾偷竊了兩罐飲料和一塊蛋糕。面對警察,鮑威爾手裡拿著刀子,並喊道:“開槍打我!開槍打我!”警察隨即開槍把他打死。

[73] 巴克·羅傑斯(Buck Rogers):1928年首次在《驚奇故事》中出現,後來成為一系列小說中的英雄人物。

[74] 來自紐約皇后區的嘻哈二人組,這個組合被譽為東海岸最受好評的硬核說唱團體之一。

[75] 美國嘻哈音樂界最成功的製作人之一。

[76] 房租籌措晚會(rent party):一種社交活動,房客們雇一個音樂家或樂隊演出,向聽眾籌措資金來支付他們的房租。這項活動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哈萊姆區,在爵士和藍調音樂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7] MC Hammer在從藝前曾是美國奧克蘭棒球隊隊員。1990年開始在樂壇上嶄露頭角,同年推出的專輯《請別讓錘子傷害他們》取得佳績。

[78] 馬庫斯·加維(Marcus Garvey,1887—1940):牙買加政治家、出版家、記者、企業家及演說家。他被視為黑人民族主義的開創者。他宣揚黑人優越論,倡議黑人返回非洲,共同創建一個統一的黑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