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1卷 > 2月28日 >

2月28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2月28日。公元前202年的這一天,漢高祖稱帝,漢朝正式建立。公元701年的今天,兩位大詩人王維、李白同年同月同日出生。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 劉邦稱帝,漢朝建立 |

我們經常說自己是漢人、漢族,今天我們講一講強大漢朝的來歷。先說漢朝的各位皇帝,我很小的時候,家人逼我學歷史,每天就書包裡揣本《漢書》。我雖然不喜歡讀,但是經常在班裡舉起來給同學們看,假裝自己多有文化。然後家人逼著我背,漢朝皇帝到現在我還能背下來——「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篡」。

之前我們說明朝的時候叫「三無」,說宋朝的時候叫「三不」,說到漢朝呢,我們可以管它叫「三最」。第一個「最」是指軍功最盛。西漢時期把不可一世的匈奴從漠南一直打到漠北。東漢時期,又把實力雄厚的北匈奴打敗後趕出漠北,一直追擊到現在的蒙古。最後匈奴被漢朝軍隊追得無處安身,不得不從亞洲遷徙到遙遠的歐洲。作為漢朝敗軍之將的匈奴在向西發展過程中,竟然橫掃歐洲,打敗了當時西方世界的霸主羅馬帝國。可見當時漢朝有多麼強大,那也是漢人最榮耀的時候。到現在各種愛國青年經常在網上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所以漢朝的軍功是最強的,其他歷朝歷代都趕不上。後來的漢人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了一個文人民族,經常挨打。

第二個「最」是指歷史最長。兩漢加在一起,有四百多年,是所有的王朝裡最長的一個,可見漢朝統治力之強。第三個「最」是指文化最久。漢朝之前,文化是比較多元化的,諸子百家。秦朝是法家,成了一個短命的王朝,說明法家不行。所以在漢朝的時候,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法家那套不行,嚴刑峻法那一套咱們不來了,咱來一個仁義治國。於是儒家被漢朝確立為最主要的文化,之後儒家文化一直綿延了兩千多年,直到中華民國建立。後來在新一代知識分子的變革中,儒家傳統才最終結束。但兩千多年來一直統治中國的儒術、儒家,都是由漢朝確立的。

漢朝有兩個有意思的地方。一個就是我們經常說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三座大山壓在人民頭上。但實際上,真正的封建專制就是封侯建地,封貴族在各地建起自己的小領地、小的諸侯,這樣的統治實際上在漢朝就結束了。西周與春秋戰國時期是典型的封建統治,最後被秦統一了,漢朝因為片面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剛開始也還是封了一堆王,結果打得不亦樂乎。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就正式開始實行了郡縣制。郡縣制不能說是封建制,不是把貴族封到那兒,封兒子、弟弟、表哥,男的不夠來女王、女公爵。郡縣制是由朝廷統一派遣官員來管理地方,不再世襲,從漢武帝開始,朝廷從民間選人來做官。這套中央集權體制一直綿延到中華民國,所以漢武帝之後,中國應該就不再算是封建社會了,應該叫作中央集權下的官僚統治。

科舉制度是到隋朝的時候才有的,當時也沒有想到可以用考試的方法。當時選人做官就是「舉孝廉」,要推舉孝順、廉潔的人。但大量的靠「舉孝廉」來薦官,導致了一個副作用。大家為了努力盡孝,把最好的東西都給爹媽陪葬,導致漢墓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東西。這也使漢朝變成了後來盜墓者最多的一個朝代。就考古來說,確實是留了很多好東西,但就當時社會財富來說,三分之一的財富都給埋到地底下去了,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後來從曹操開始,就開始舉行薄葬了。所以「舉孝廉」的薦官辦法就被後來的朝代所禁絕,如果再繼續「舉孝廉」下去,國家最後就全埋地底下去了。漢朝之後,選官的方法開始改革,開始是「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世襲制,官二代繼續做官。後來發現這個也不行,其他的廣大的平民知識分子就沒有做官的機會了,所以到了隋朝,才有了後來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

所以漢朝做了這幾件影響了整個中國兩千年歷史的大事,還命名了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朝代。還有就是第一次有了東西方交流,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在漢朝發生了第一次接觸。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說羅馬的馬戲團來到漢朝,表演吞刀吐火,等等。這說明當時東西方開始交流,世界開始流動起來,那個時候的人們開始知道原來遠方還有別的民族、別的國家。還有一個記載,當時有一支羅馬人的僱傭軍團,輾轉從羅馬來到了中亞,和漢帝國軍隊打了一仗,結果打敗了。當時的漢朝軍隊天下無敵,最後羅馬人投降了,就把他們安置在了現在甘肅酒泉這個地方。現在那個地方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據說那兒確實有很多人長得不太像我們漢人,因為是那一支羅馬軍團留下的後代。

| 李白、王維生日 |

公元701年 2月28日,兩位大詩人,李白、王維,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位都是唐初最知名的大詩人,他們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共同的是他們都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王維是考了科舉,做了官,李白由於他爹是商人,所以不能考科舉。那時候科舉有很多規定,怕商人唯利是圖,所以商人的孩子不能考科舉。而且李白是一個外國人,他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當然也有一說他是四川江油人。他有可能是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然後在四川長大。總而言之,他會說外語,最後成了一個遊俠,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科舉制度還是很有意思,規定了有一些人不能考,如果大家都考科舉做官了,就不會出現李白這種酒仙、遊俠,也不會出現唐伯虎這種人。

李白有無數的作品傳世。王維擅長五絕,武功叫一寸短,一寸險,文學也是,詩越短越難寫,能寫五絕的、能寫十四行詩的,都是非常厲害的人,因為就這麼幾個字。王維最著名的詩就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一直流傳到今天,今天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會背,歌裡都有。一首詩能流傳這麼久,有這樣的傳世之作,就是不朽的大詩人。

| 台灣「二二八」事件 |

1947年的2月28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這在台灣是大家最最重要的一個共同記憶,也是一個歷史轉折點。歷史書裡面講過,包括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裡也講到過。現在每到台灣選舉的時候,藍營、綠營兩邊每次吵起來,綠營永遠要談到「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實際上是由警察毆打一個賣煙的女小販而引起的。那個小販是台灣本地人,導致當地的人民非常憤怒,動員起來反抗,後來被當時台灣的軍隊鎮壓了。因為那個時候國民黨剛從大陸到台灣,所以 「二二八」事件被定性成大陸來的統治者屠殺台灣人民。藍、綠營雙方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傷亡,有完全不同的記載,最後變成了一起政治事件,成了藍營、綠營雙方的政治武器,一方說打死了很多很多人,另一方說沒有死那麼多人。但無論如何,人的生命是最珍貴的,打死一個人也是重大事件。所以討論打死一千人還是幾百人,我個人認為是最無意義的事情。

台灣本地人對大陸的感情非常複雜。首先康熙年間鄭家投降,台灣回歸祖國。當時的中央政府其實想扔掉這個島,因為當時封關禁海,不願意在海外有個島。那個時候台灣人民非常悲情,就一定要留在中國,一定要做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的鄉紳當時攢了大筆的錢送到北京,包括當時佔領台灣的統帥施琅,也懇請中央政府把台灣留在中國,最後中央政府才收回了放棄台灣的決定。後來甲午戰爭我們戰敗,割讓了台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後來中央政府因為捨不得遼東半島,才發生了三國交涉事件,花了三千萬兩銀子,贖回了遼東半島。中央政府認為遼東半島對我們來說很珍貴,而台灣就不要了,也不花錢贖。於是台灣人民又哭求請命,不願意被割讓給日本,但是中央政府不為所動。所以台灣人民再沒有辦法,在中央政府把台灣拋棄的情況下,台灣人民奮起抗日,當時在台灣島上打死的日軍,比中央國防軍在海上、在陸上打死的日軍加一起還多。去年台灣有一部電影,叫《賽德克巴萊》,也講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台灣人民是懷著這種悲情,在日本的統治下,從1895年到1945年,生活了五十年。台灣的老一代一直在教育下一代,有點像《最後一課》,一定要記住我們是中國人。

1945年台灣光復的時候,當時台灣老一代很激動,殺豬宰羊,敲鑼打鼓,歡迎王師歸來,五十年沒見過中國軍隊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但是當時發生的一件事,給當地的台灣人民一個極大的刺激。當時在高雄跟基隆各有一個國民黨軍來接受日軍投降。基隆碼頭上等待投降的日軍軍容莊重,全都衣裝整齊,然後筆挺地在那兒站著,等著投降。台灣人民非常激動地看到王師來了,船靠岸了,結果下來了一群衣衫襤褸、穿著草鞋、背著鍋、歪戴帽子的國民黨兵,就是我們經常在電影裡看到的當年的國民黨軍形象。

當時去受降的國民黨軍確實忽略了這一點,也是我們對台灣不夠重視。因為我們當時去南京以及其他各地接受日軍投降的軍隊都衣裝整齊,拿著最好的武器,說明我們重視這些地方。唯獨去台灣受降的時候,實在有礙觀瞻,尤其是跟日軍一對比,一下子讓當時碼頭上的台灣人民產生了一種很不好的情緒,後來這種情緒開始慢慢蔓延。當然,這個跟當時的大背景也有關,就是部隊從各地輾轉一直到台灣,也沒時間整歇,匆匆忙忙第一時間就來了,所以才會這樣。

但不管怎麼說,當時國民政府對台灣確實也不夠體恤,當時去接收的官員、軍隊確實有那種歧視當地人民的情緒。另外,當地人民由於被日本佔領了這麼多年,有的人確實不會說中文,有的說日語,也產生了很多矛盾,最後導致了「二二八」事件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