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37.癡心父母與「不孝兒孫」 >

37.癡心父母與「不孝兒孫」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是《紅樓夢》裡「好了歌」的一句感歎,揭示人性入木三分。我對這句歌詞記憶深刻,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當知青到農村插隊時,有一次去看望村裡一個生病的老人。老人七十多歲,有四個兒子。老人見我來看他,流著淚告訴我說:「人到八十也是有媽好哇!」七十多歲的老人,病中怎麼也像一個孩子一樣想媽?當時年輕不理解,只是覺得有點怪怪的,但老人的話卻令我終生難忘。

母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愛,它無私無求、無微不至。如果說有一種愛不講任何條件,那就是母愛。不管你有沒有出息、不管你窮富病殘,母親都照樣愛你。即使什麼都沒有,誰都不理你,只要有母愛,你的情感就不會枯萎。古今中外,無數詩詞歌賦都讚頌母愛。父愛與母愛基本相當。

可是,兒女對父母如何呢?

在民間有不少形容母子感情關係的另類俗語: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一個娘可以養五個兒,五個兒養不了一個娘。還有一些令人心酸的幽默:母親給兒子東西的時候,兒子笑了;兒子給母親東西的時候,母親哭了。

這反映了人性的一個現象:為什麼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對生養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付出一切呢?其實一代一代皆是如此,做兒女的也許不必過分內疚。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100%的話,兒女對父母的關愛能做到30%左右也就不錯了。這是人類種族繁衍的需要,具有生物學上的意義,如果父母與子女關愛的比例倒過來人類恐怕就要滅亡了。我們應該理性地認識這一點。

人對於母愛的需要是階段性的。當孩子長大後,對母愛的依賴就減弱了,對愛情、友情的需要便上升到與其三分天下的位置,愛情則有可能會取代母愛的主導地位。俗話說,女大不中留。當長大成人的兒女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後,變為父母的兒女又將全力以赴撫育新的下一代,一個新的循環又開始了。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走過來的。

中國人講孝道,實際上就是基於人性的特點,調整上下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撫育下一代是一個人的天職,母愛對下一代是責任,也是天生的感情。動物大多是只管下一代,不會為「父母」養老送終。人則不同,人不僅有感情,還有理性。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總有老的一天,需要他人照顧,作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不贍養,還能稱其為人嗎?

從人類繁衍發展的角度看,一個人的首要責任是撫育好下一代,贍養老人是排在其後的責任。一個有能力的成年人,應該在撫育好兒女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贍養好父母,達到兩全其美,畢竟父母養育了自己,恩重如山。作為老人則不應該對兒女盡孝有更高的奢求,更不能有要求對等回報的心理,畢竟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老人也應該理解兒女,盡可能地減輕兒女的負擔。在生活富裕的社會,兒女盡孝將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更多的老人主要是需要精神的慰藉。

中國人的親情和家庭觀念是最強的。如果說歐美是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中國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歐美國家強調個人獨立、個人自由,孩子一成年,父母便不再撫養,兒女對父母也沒有贍養責任,互相責任少,親情自然淡。中國傳統家庭大多是夫妻經濟一體,不分你我,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和幫助的責任幾乎是終身的,兒女對父母盡孝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家人同甘共苦,親密無間。

天倫之樂,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種享受。父母在上,兒孫滿堂,全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那是最幸福的時刻。春節是中國人的家庭團圓節。於是,每年春節前夕,都有幾億中國人懷著對家人團圓的執著,幾乎同時踏上千里迢迢的回家路。山高不懼,風雨難阻,各地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和機場,人山人海。

這是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奇觀!中華民族能繁衍到十三億人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民族,一直是個世界之謎。從這個遷徙奇觀裡,難道我們沒有窺見什麼秘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