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掙錢」這件事嗎? 第四節 工作讓人煩,你該怎麼辦? >

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掙錢」這件事嗎? 第四節 工作讓人煩,你該怎麼辦?

上班真的很難讓人快樂。最可怕的還不是工資低,而是看不到希望,覺得自己現在的工作學不到東西,只是在低水平不斷重複,沒有上升空間,這就是所謂「高頻重複工作」的噩夢。

這種想法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你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高頻重複工作很可能是職場起步時的「必要之惡」。 也就是說,雖然誰都不喜歡,但必須得這麼做,不然會有更大的問題。有人可能會不服氣,沒有成長,難道還要硬扛?可是你要明白,初入職場時,很多事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你成長,而是為了展現你的修養、耐心、意志力以及心智成熟度。連孫悟空這種上躥下跳的角色,都硬是先在菩提祖師門下干了七年雜活才學到真本事,這種心性的鍛煉,誰又能少得了?很多時候,老闆先要通過細節上的工作態度,來判斷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一次又一次看起來雷同的煩瑣任務,其實都是考驗的一部分。太介意工作的重複性,不僅會被領導評價為浮躁和缺乏彈性,還會錯過職業生涯發展的最好時機。進一步說,高度分工的商業社會,其實每個人都在做著重複性的工作,只是重複週期不同而已。有人每天處理200張單據、裝訂300份合同、打200個面試邀約電話,這是短時間內的重複。負責招聘的HR每年到了秋天就要開始做全國高校巡迴招聘,學校的老師帶完一屆後又是新一屆學生,要備課的知識點依然沒變,這些都是週期稍長些的重複性工作。與其羨慕別人為什麼能有敏銳直覺和識人之明,為什麼講起深奧的道理能夠如數家珍、信手拈來,還不如從這些重複性的工作入手培養自己的能力。

高頻次重複性工作會讓你的大腦形成慣性的從應激到反應的直接通路,把別人必須要在有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工作,切換成在無意識狀態下也能完成的工作 。這就好比我們第一次學車時,總是戰戰兢兢、全神貫注,一年之後,剎車、轉向燈、起停車,都幾乎不用思考,一邊跟朋友聊天一邊開車照常沒問題。這就是高頻次重複帶來的能力。

面對進階性的工作,這種無意識思維的鍛煉還有更大的意義。比如說,如果在一個大公司從事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事務性工作,雖然也是高頻重複,但可以積累對這個領域的敏感度,結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學習,很容易成為一個領域的技能高手和專家。像那些王牌飛行員,總是標榜自己有幾千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誰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有創意的工作,而且一般來說,重複性的工作所需技能較低、替代性強,收入也相對較低,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和工作倦怠。那麼,怎樣才能更上一層樓,得到那些進階性的、更有創意的工作呢?

這裡你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叫作「有為才有位」 。也就是說,你先要做出這樣的工作,才能得到相應的認同。比如我們有一個朋友,剛工作時做培訓助理,做內部開發課程的評審工作,一個典型的高頻重複工作,因為他所需要的只是機械地抄表算分而已。可是這個人比較喜歡動腦子,他發現之前的評價標準過於粗放,僅有課程、講授兩個維度,於是他琢磨好久,搞出一個評分表,裡面增加了創新性、實用性、覆蓋率、電子化等多個維度,針對不同類別的課程設定差異化權重比例,給幾個咨詢公司的專家看,一致點贊。這就是在低水平重複工作裡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如果你的工作也很粗放,不妨用分析式思維,解構工作目標,讓管理更加精細化、品質化。

當你不滿意高頻重複工作的時候,要知道兩件事:第一,高頻重複工作也有自身的合理性,在某個階段你甚至必須忍受;第二,如果你想從事進階性的、更有創造性的工作,必須清楚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並在現有工作之中,先給自己找到機會,展示出自己的創造性,再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前面我們提到一個概念,叫作「工作倦怠」,這是高頻重複勞動最大的副作用,也是工作讓人心煩的主因。這個概念源自紐約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在對服務業和醫療領域的研究中,人們發現這些社會服務性職位需要較多的情緒性工作,面對較多人際壓力源,長年精力耗損,使得工作熱忱容易消退,進而產生對人漠不關心以及對工作持負面態度的症候,也就是所謂的「工作倦怠」。說得形象點兒,如果你每天下班到家往沙發上一躺,覺得萬念俱灰,壓根就不想動,對於今天的工作得失,放假到哪兒去玩一點兒興趣都沒有,那你很可能就是工作倦怠了。有人總結了個順口溜,說它的典型症狀是:早晨不想起床,上班像赴刑場,工作缺乏衝勁,挫敗焦慮緊張,不想朋友社交,害怕電話聲響。有人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懶嗎?還真不是,二者的區別在於,懶是一種持續的性格特徵,而工作倦怠則是階段性的心理改變。比如以前日以繼夜地加班,現在上班懶懶散散;以前信心十足,現在畏首畏尾。懷疑工作的意義,懷疑自己的貢獻,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單是看工作不順眼,甚至是看自己都不順眼。

造成工作倦怠有三個原因。第一,工作沒有樂趣和成就感。第二,工作獲得不了獎勵與回報。第三,工作獲得不了足夠的尊重與認可。而相應的對策也有三條。

第一,面對工作缺乏成就感的情況,應對的方式是尋找適合的位置。

如果你想要解決無助和失控的感覺,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換個環境,找到合適你的位置。這時不管是在公司內部申請調崗,還是換一個新公司甚至是新領域,最優先考慮的不是薪資、職位或未來發展,而是要看這個崗位是不是能給你提供更完整的工作體驗、更充分的自主空間。具體來說,如果你是野心勃勃、懷才不遇要跳槽,那當然第一考慮的是成長空間;可如果你是因為動力不足、工作倦怠想換個環境,那麼新公司或新部門的組織氛圍、領導風格、人際關係等才是你最應該在意的。

第二,面對工作缺乏回報的情況,應對的方式是轉移興趣點。

如果工作不開心,暫時又沒法改變,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李安到30多歲才拍出第一部電影,你急什麼?工作不能給你足夠的動力,那就在工作之外先去培養某一方面的興趣,比如攝影、運動、樂器、旅遊、書畫,多學門外語也不錯。關鍵不是你學什麼或者玩什麼,而是每一項有意義的活動都能提高你的自我認知,學習的過程不僅會促進積極的人際關係,也會提高某些領域的自我效能感。這種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

第三,面對工作缺乏認可的情況,應對的方式就是尋求差異化定位,培養專業上的自我效能。

剛才說到,工作倦怠主要是因為人際壓力和情緒性的消耗,比如同事關係不好、上司給你穿小鞋、有人搶你的功勞。這些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好發作但又特別煩人。想認真解決,人家可能覺得你小題大做;如果置之不理,又會一點一滴地磨滅你的工作熱情。既然如此,不妨試著把關注的重點從人際關係轉到給自己充電上來,別人不認可你,你自己要找到辦法認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差異化定位」。

在職場上,大部分工作職位都是更看重工作中的經驗和執行力,知識本身的重要性反而沒太多人會強調。實際上這是有問題的,那些外行領導內行、職業後勁不足的情況,都是這個原因。極端一點兒的,還會出現只搞辦公室政治,忽視整體業績的惡性氛圍。這時,想不被環境帶壞,就得給自己不一樣的定位。無論哪個行業,只要你在工作之後仍然能保持專業學習的習慣,就能比那些一頭紮在具體事務中的同事笑得更久,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且最妙的是,專業學習這種事跟一般工作不一樣,它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到哪裡就是哪裡的,不太可能出現讓你產生挫敗感的情況。對於因為缺乏他人認可而產生的工作倦怠,正好對症下藥。

總之,當你出現工作倦怠時,不管是離開現有崗位還是改變自己,目標都是增加成就感,讓自己的心態積極起來。在這個總原則下,你可以考慮換領導,換部門,換公司,轉移興趣,給自己充電。但是不要忘記,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切實感覺到自己的成長。

TIPS:

小學問:高頻重複工作,雖然是新人必不可少的磨煉,但也最容易產生工作倦怠。你可以根據具體原因的不同,用換位置、換興趣點、差異化定位這三招來提升自己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