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霸權之後(增訂版):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 譯後記 >

譯後記

早在1998年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我就萌生了翻譯《霸權之後》的念頭(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國際制度的)。當時試著翻譯了一部分內容,但是由於論文事務繁多,無暇旁騖,只好擱置此事。1999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參加工作以後,我訂立了這個翻譯計劃。我向基歐漢教授提及翻譯此書的意願後,他很快給我回音,表示接受我的申請,同時建議我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聯繫。按照慣例,我還必須在中國大陸找到一家出版社,以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洽談版權事宜。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范蔚文先生知道這本書在當前國際政治學界的影響和份量,得知我的翻譯計劃以後,隨即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我與范蔚文先生有過非常愉快的合作,他工作的效率、嚴謹的編輯態度和敬業精神,以及他對中國國際關係學建設的熱情,讓我敬佩。沒有他的鼎力襄助,本書中文版的問世是難以想像的。

值得一提的是,基歐漢教授根據譯者所寫的「解讀《霸權之後》」一文,為本書寫了中譯本前言,在此特表感謝。

本書翻譯得到國際政治系博士生何曜和信強的幫助。具體的分工是這樣的,蘇長和負責翻譯第一章到第六章,何曜負責第八章和第十一章,信強負責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劉向真同學幫助翻譯了第六章的部分內容。全書最後由蘇長和作了統校。我們的翻譯力求做到信達,但可能的缺陷在所難免,懇請讀者給予真誠的批評和指正。

雖然相隔近20年,本書中譯本的問世似乎晚了一點,但鑒於本書在國際政治經濟學文獻中的經典地位,其價值是經久不變、與時俱新的。相信這本書的問世對國內這幾年風行的國際制度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會有極大助益;而在我本人看來,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的國際化進程中,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必將在國際社會中碰到越來越多的與國際制度相關的問題。本書不可能為我們提供如何與國際制度打交道的答案,但它卻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國際制度的一把鑰匙。從這個角度講,儘管本書中譯本問世晚了一點,但未嘗不是適逢其時的。

最後,我與基歐漢教授一樣,希望本書的讀者不僅僅只是純粹的國際關係學者。《霸權之後》是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本名著,研究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學者,以及從事對外關係研究的學者,在讀完本書之後,相信也會深受啟發的。

蘇長和2000年10月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