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二節 權利對等,才能享受親密關係 >

第二節 權利對等,才能享受親密關係

情商高,並不是單純「討人喜歡」那麼簡單。如果只是屈己從人的隱忍,情商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高情商的人最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總能找到平等交流的方法,既不傷害對方,也不委屈自己。

該不該向伴侶坦白

判斷該不該向伴侶坦白,

要先分辨他是想「瞭解」你還是想「控制」你。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的另一半總想知道我過去的事,比如我為什麼跟前任分開。我該不該對他坦白呢?

常見的做法:直接向伴侶坦白,或拒絕向伴侶坦白。

更好的做法:先判斷對方是想「瞭解」你還是想「控制」你,再決定要向伴侶坦白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要這樣說

我們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隨著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對方會想要知道更多關於你的信息,他會想知道你的人際關係、會想知道你過去發生的事情,甚至會想知道一些屬於你的隱私。

這種現象,在人際溝通中被稱為「要求坦誠」,這是一種建立親密感的過程。而在感情溝通中,判斷該不該向伴侶坦白的一個標準,是要先學會去分辨,你的伴侶究竟是想要「瞭解」你,還是想要「控制」你。

人與人之間,權利跟信息是息息相關的。你對一個人的信息擁有得越多,你對他的控制力就會越強。所以,即便有的時候你沒有要控制對方,他的行為也會被你影響。你可以試想一下,你的另一半在看了你的手機之後簡簡單單地問了你一句:「這個最近老在找你聊天的男生是誰?他是你同事嗎?」

他只是這樣問了一句,並沒有要跟你吵架的意思,而且也可能只是單純想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但是你聽完之後,卻可能會因為擔心伴侶生氣,怕他胡思亂想,以致你下次跟這位同事說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開始拉開距離。

所以,即使是在最不經意的情況下,這依然會造成一種最典型的控制,以致那些在感情中控制欲很強的人,往往都會用「我只是想瞭解你」的理由來要求你坦白隱私。爸媽可能會拿這個理由看你的日記,伴侶可能會拿這個理由檢查你的手機。

那麼,是不是為了怕被別人控制,所以我們在關係中就應該盡量保留隱私,不向對方坦白呢?不是的,因為分享隱私這種事,可以讓我們在關係中彼此感覺更親密。如果對方是「真心」想要瞭解你,打開這扇門,會讓你們彼此都輕鬆很多。

所以,這件事的關鍵,不在於我們該不該向伴侶袒露自己的隱私,而是在於我們要如何分辨,對方這麼做的目的究竟是要「瞭解」你還是「控制」你。這兩者之間最明顯的一種區分方法是:如果對方是因為想要拉近彼此的距離,是為了要增進你跟他之間的信任感與親密度,那麼你們之間的對話就一定會是雙向的。

比如,對方會一邊津津有味地想要打聽你的過去,知道你生活的細節,同時自己也會忍不住,會主動分享一些相關信息。你們之間的對話通常會是這樣的:

「你那時候跟你前女友是為了什麼而分開啊?哇,是這樣啊,太誇張了,不過我跟你講,我那時候的前男友,也很讓人受不了,有一次他居然跟我說……」

像這種對話,就是典型的只是想要「瞭解」你的對話。對方聽到了你的隱私,也主動分享自己的隱私,這個過程就是在逐漸拉近你們的距離。但如果你們的對話是這樣:

「你那時候跟你前女友是因為什麼分開的啊?那後來她跟你道過歉嗎?所以你都沒有再跟她聯絡了?你幹嗎這麼小氣啊,我只是想多瞭解你一點。」

像這種模式的對話,就不只是想要瞭解你。因為瞭解一定是相互的,是聽對方講了幾句後,你就會開始忍不住也來分享一點自己的故事。但是,如果對方的心態是更傾向於控制,你在說的時候,就不會主動去分享自己的部分。

除了伴侶之間,親子之間的袒露,也分以「瞭解」為目的的關心和以「控制」為目的的打探。比如,如果父母總是詢問孩子的情況,但極少分享自己的事情,這可能就是為了控制而非瞭解。

舉個例子,爸媽都會問孩子最近在學校怎麼樣,如果孩子抱怨說考試很難、老師很凶,爸媽幾乎從來不會順勢跟孩子分享最近自己總加班、老闆也很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知道你的情況,而你不知道我的情況」的形勢,這也是為什麼父母教育子女時,總有東西可講,而子女往往無法反擊,因為子女沒有父母的資訊。一言以蔽之,通過瞭解可以獲得信息,而信息就是權利。

+‧延伸思考

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那種「瞭解欲」特別強的人,其實有時也希望你去瞭解他。甚至很多人向你提問的目的,就是在等你去問他。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目的不是控制你。所以,「瞭解」和「控制」不需要被一刀切,而應去體會它在每一個人身上程度的不同。不過,你可以以對話頻率、主動與否、分享的意願等作為衡量的指標,高情商的聆聽能力就體現在這裡。

怎麼說服父母

你之所以覺得被父母要挾,

是因為你給了他們要挾你的權利。

‧可能遇到的問題

爸媽反對我的決定,用親情要挾我,比如不同意我跟現任在一起,反對我的就業選擇,我該怎麼說服父母?

常見的做法:以弱勢的姿態懇求。

更好的做法:以平等的心態對話。

?‧為什麼要這樣說

遇到跟父母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常會覺得爸媽是強勢的一方,自己是弱勢的一方,被爸媽用親情要挾,進退兩難。這時候,你應該先問自己兩個問題:(1)在和父母的關係中,你真的是弱勢的一方嗎?(2)如果是,那麼你是在這件事情上才處在弱勢的一方,還是一直都是弱勢的一方?

要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是因為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爸媽總是干涉我們的生活,對我們做出的決定指手畫腳,可能是因為你依然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在和父母的相處中,你仍然「以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衣食住行都要依靠父母,他們可以很輕易地用一些條件來要求我們,比如:「你這次要是考不進班級前十,就不給你買滑板。」「你要是再不寫作業,我就把你的漫畫書扔了!」但是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你小時候,你沒有經濟來源,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才不得不聽從爸媽的要求。

而當你成年後有了工作,不再需要依靠父母就能獨立生存的時候,其實他們也就沒有了可以威脅你的條件。試想一下,爸媽總不能說:「如果你再和他交往,我就斷了你的生活費。」實際上,父母並不能拿你怎麼樣,很多你覺得需要徵求他們意見的事情,其實沒有他們的同意,你也照樣能做。

所以說,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並不是弱勢的一方。而你之所以覺得被父母要挾,並不是因為他們真有什麼權利,而是你給了他們要挾你的權利。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如果父母堅決反對,甚至要和我斷絕關係怎麼辦?我沒辦法做到完全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這就是你要判斷的第二個問題:在你和父母的相處中,你是單單在這件事情上處在弱勢的一方,還是一直都是弱勢的一方?

如果你希望父母能同意你和男朋友繼續相處,是因為你想要得到他們的祝福,那麼在這件事情上,你可能是弱勢的。可是要注意,你並不是一直都處於弱勢地位,因為親人之間的需求是相互的。

在這個時候,你需要得到爸媽的支持,可是在其他時候,爸媽也需要得到你的關心和照顧。你不想讓爸媽不喜歡你,你的爸媽也不希望看到你不喜歡他們。當我們意識到,爸媽也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平等地和他們溝通。

舉個例子,在填大學志願的時候,有位同學的爸媽堅決反對他讀中文系,覺得這個專業將來不好找工作,一定要讓他去念金融系。可是他是一個非常喜歡文學的人,對於學金融根本提不起興趣。

而他的應對方法是,跟父母說:「如果我學了我不喜歡的專業,我大學四年一定會過得非常痛苦,你們忍心看到我每天都過得不開心嗎?說不准我還會一直埋怨你們。」

面對爸媽的要求,這位同學採取的措施是和爸媽表明:如果你們這麼做,會讓我傷心,我也就沒那麼愛你們了。最關鍵的就是最後這句,因為他會意識到,雖然在這件事情上他需要得到爸媽的支持,可從另一方面說,爸媽也不希望失去他的愛。所以父母會想通一個道理,那就是逼迫孩子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而且,你還可以提醒父母,儘管在選專業這件事情上,我的選擇沒有讓你們滿意,可是在其他時候,我還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會關心和照顧你們。如果僅僅因為這件事情鬧翻,我們彼此都會有很多損失。

總之,如果你因遭到父母的反對而感到困擾的話,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1)你真的是弱勢方,還是你「以為」自己是弱勢方;(2)你是在某件事情上處於弱勢,還是一直都處於弱勢。你需要意識到,你和父母之間除了是親人,還是成年人與成年人的關係,而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平等的。

+‧延伸思考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與父母之間是不平等的,所以我需要的,是在權利不對等時,能說服對方的話術。而情商高的人想的是:我與父母之間是平等的,所以我需要的,是在權利對等時,方便彼此溝通的話術。

權利是被賦予的,是別人給你的。子女之所以怕爸媽不同意、怕爸媽生氣,本質上不是因為爸媽天然有權利,而是子女出於尊敬和愛戴,賦予了父母「可以傷害我」「可以命令我」的權利。

建立親子之間的平等關係

平等這件事,

不是等爸媽先接受了,

再賞賜給你的。

‧可能遇到的問題

父母總是在言語上羞辱我、打擊我,否定我的決定、我的愛好,甚至我的正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可能跟他們建立平等的關係嗎?

常見的做法:不反擊、不接納、不防守。

更好的做法:成年人的反應——反擊、接納、防守。

?‧為什麼要這樣說

上一篇提到一個觀念:平等。也就是說,子女跟父母的溝通,應該是平等的兩個成年人之間的對話,而不是子女去哀求父母的批准。把這個觀念延伸一下你就會發現,幾乎大部分親子問題,都跟平等關係的缺失有關。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常常聽到爸媽這樣講:「你買的這是什麼衣服啊,難看死了」「你做的菜這麼難吃,怎麼嫁出去啊」,又或者是「一回到家什麼活兒也不幹,就知道看電視」。通常聽到這些話,做子女的會感到很委屈、很受傷。可是,假設同樣的話,說的人是你的好朋友,你會怎麼處理呢?

比如,當你朋友說:「你買的這是什麼衣服啊,難看死了!」通常你要麼會反擊、會懟回去;要麼是笑一笑,接納這個玩笑,覺得這是朋友之間在互虧,不用太放在心上;又或者是採取防守姿態提醒對方,你再開這種玩笑我可要生氣了。

也就是說,成年人的反應一般是反擊、接納、防守這三種。可是,一到跟爸媽溝通的時候,這三種卻都無效了,變成了「我爸媽不愛我、不肯定我,他們否定我、侮辱我,我很受傷」,這時候我們不接納、不反擊、不防守。也就是心理拒斥情感受傷,卻什麼都不做。

而且,就算是朋友對你講了比你爸媽更過分的話,你的反應也都會是接納、反擊,或者防守。可是,程度更輕的話從你爸媽口中講出來,卻讓你覺得很痛苦很受傷。這是因為你在跟爸媽對話的時候,在心態上仍然把自己當成了小孩子。

即便我們已經成年,可是在面對父母的時候,很多人並沒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他們還是會把自己當成小孩。正因為這樣,當你用小孩子的身份跟爸媽相處時,在心理上自然會低他們一等,所以你會把對方說的話解讀成羞辱和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朋友說很重的話並不一定能傷到我們,而父母的很多哪怕是無心之失,也會讓我們念念不忘。

也許有很多人會說:「在父母眼中,不管你長多大,你永遠是孩子。」這句話聽起來很浪漫,可是在現實當中卻很可怕。如果不管你長多大,見到父母都覺得他們是大人我是小孩,那你跟父母之間,就很難產生平等的對話。

如果同樣的話朋友對你講你沒覺得受傷,爸媽對你講你覺得自己受傷了,那你可能要反思一下,你有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你如果主動把自己放進小孩子的模式,就不要責怪爸媽把你當小孩對待。

可能又有很多人會說:「我也想跟爸媽平等對話,可是他們不會理解、不會接受的!」的確,東方文化裡要想跟爸媽平等相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平等的關係是等不來的。平等這件事,不是等爸媽先接受了,再賞賜給你的。成年人就要做出成年人的樣子。

具體在操作時要小心一個誤區,那就是有些人會直接說「你要把我當成年人,對我平等一點」,但是這樣其實適得其反。因為會這樣講的人,大多還是小孩子的心態,就像說「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的人通常都是小朋友。

而按照成年人的講話方式是,「你這樣講,會讓我有些不舒服」,或者是「你說我做的菜不好吃,可是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一樣,上次你做的湯,老爸不是也覺得太鹹了嗎」。也就是說,你要直接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道理,而不是強調你「已經成年」這件事情本身。

總之,平等不是等父母給你的。你要先意識到,你跟爸媽本身就是平等的。當然,我們談平等,不是要你去頂撞父母,因為成年人的平等,也不是見人就頂撞。恰恰相反,成年人之間是有邊界的。你開我玩笑,那我也可以開你玩笑,你吐槽我,我也可以吐槽回去,你攻擊我,那我就防守或反擊,這就是成年人的心態。因此,我們不太會覺得對方是在羞辱我、打擊我,因為我是個能夠自我防禦的人。

+‧延伸思考

改變,一定要從自己出發,不要妄想改變別人。自我堅定,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無法改變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可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對父母的態度。你會發現,一旦你對父母的態度改變了,其實他們就傷害不到你了。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從你的態度裡理解到:「噢!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